作为一名认可度较高的语文教师、班主任,班级家长常在和我沟通时,谈及有关育儿方面的困惑。一次课后,我看见某位孩子妈妈给我发来这样一条信息。我觉得这是一个极富启发意义的个案,因此想动笔写一写。
信息是通过QQ单线发送给我,大意如下:杨老师您好。国庆期间,小丽(隐去孩子真实姓名)的作业做得不好。希望您能严肃地批评她一下。我发现她的学习态度完全是“被动的”,纯粹依赖于妈妈的提醒,只因我比她还紧张她的学习。因此,我想改变一下,让她对学习化“被动”为“主动”,很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不会再关注她的学习,彻底放手,看是否能让她认识到学习是她自己的事,让她主动学习,谢谢。
大家猜猜,对这位家长的提议,我会怎么回复?
在此之前,我想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故事,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
在我成长过程中,我的妈妈对我要求虽十分严格,却也极富耐心。有一件事我至今仍记得很清楚,而这件事离现在也有不少的年头了,因为那时我十分小,还需要喂饭。
晚饭时间到了,我坐在爷爷家的大圆桌旁,妈妈正一勺勺喂我吃饭。才吃了几口,不知为什么,我忽然无理取闹起来,就是不肯再张嘴,任凭妈妈怎么劝说,还哇哇大叫,乱发脾气。妈妈仍举着饭勺,耐心地劝说我。
有那么一瞬间,可能当时连话都说不清楚的我,脑中竟然闪过一个清晰无比的念头:妈妈已经劝我很久了,她怎么还不生气呢?我再闹一闹,如果妈妈还愿意喂我吃下她手中那勺饭,我就乖乖吃完剩下的饭。
时隔多年,我仍然记得,当时可能只2、3岁的我,在开口“再闹一闹”前后,竟然能有那么复杂的情绪。
“再闹一闹前”,我心里有些忐忑、有些担忧、有些惭愧,又有些期待。“再闹一闹后”,我心里非常满足、非常安定、非常感激。
因为我的妈妈,竟然再一次包容了我,在我打定主意“再闹一闹时”,没有放下手中的勺子,仍然耐心、温柔地等待我、接纳我,轻声告诉我:“再吃点吧。”她脸上并没有苦大仇深、咬牙切齿的忍耐表情,只是用平静的眼神如常注视着我。
这给一个孩子带来了极大的安全感和满足感,因为它让我确认了妈妈对我永不更改、永不消减的爱。
我自己都奇怪,这件很多年前发生的事,怎么能被当时那么幼小的我,记得如此清楚。至今想起,仍无比清晰、无比感动。
同时我又想,如果妈妈当时觉得她是在“忍受”我,并觉得自己“忍受”到了极限,对我怒目相向,大声喝斥。我虽不至于就此一蹶不振,但绝对会缺少一份无比笃定的安全感,更缺失了一份无比珍贵的回忆。
我自己的孩子今年4岁,他也有很多情绪失控、无法控制自己的时候。最近他刚学会一个新词,用来描述所有的负面情绪,叫做“不开心”。不舒服了、困了、累了、饿了,他都会很崩溃地告诉我:“妈妈,我不开心了。”并伴着不时的吵闹,短时间内无法停止的吵闹。
每当这时,我就会想起我儿时的那件往事,提醒自己,一个情绪稳定、懂得包容的妈妈,对孩子而言多么重要。
小丽妈妈发给我的信息,很可能是一个妈妈心力交瘁后,带着负面情绪做出的暂时决定。
孩子会怎么想呢?哦,我认真学习,爸爸妈妈对我就关爱有加,我一旦掉以轻心,他们的态度就会180度大转弯。孩子会疑惑:爸爸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吗?或者:爸爸妈妈究竟爱不爱我?小小的孩子或许甚至想:是不是只要我做错事,就不配得到爸爸妈妈的爱,以至会永远失去这份爱。
此外,小丽的妈妈还忽视了,小丽毕竟是一个才二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学习习惯养成关键期”。在此过程中,爸爸妈妈的理解、包容和引导至关重要。家长不是不能对孩子放手,但要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慎重决定后,用科学的方法来实施。在此过程中,要注意随时观察、反思、调整。并一定不能因此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不是愁眉苦脸的忍耐,不是怒火中烧的忍受,更不是痛苦不堪的牺牲和退让。
请做一个心态平和、情绪稳定的家长,相信、包容孩子,和孩子互相扶持,一起走过长路漫漫、但永无机会重走一遍的成长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不能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走上“完全撒手不管”的极端,不能带着良好的愿望,做错误、简单的“一刀切”决定。
前两天我看过一篇文章,其中一位教育专家提到的观点对我很有启发。我想分享给大家。
请你拿出一张白纸,在稍低的位置画一道线,在稍高的位置画一道线。请在稍低的线旁批注:孩子现在的水平。在稍高的线旁批注:我希望孩子达到的水平。
亲爱的家长们,您觉得,怎样让孩子够到您期望的那条线呢?
就告诉孩子:请你独立,够到它吧!对吗?
不对。您应该在两道线的中间再加一道线,并批注:我能帮孩子达到的水平。
这条中间的线非常重要,因为这意味着,父母帮助孩子到达比现有水平高一点点的地方。他再踮一踮脚,就能依靠自己独立完成你期望的目标。
盲目培养独立性,只会损伤宝贵的亲子链接。
请大家切记,“帮助”和“代劳”差别巨大,前者是孩子学会独立的关键所在。后者才是我们应该避免的。
有爱相伴,有科学的育儿态度,并不断学习,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方能更好陪伴。
一勺爱,多点耐心多点爱。每位宝贝都值得拥有。
感谢阅读,与您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