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师伯的晓窝
你有多久没读书了?
在这个互联网泛滥的时代,
阅读好像离我们似乎越来越远了。
在如今“命可丢,手机不可丢”的时代,人们对书越来越陌生。屡次会碰到这种情况,“哇,你居然在看书。可是,看这些书有什么用。”喜欢看书的人,有的时候似乎成了一个另类。
有时候,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
有一位学者在陕北农村考察访问,夕阳西下,见一孩童骑在牛背上哼着陕北小调,悠然自得,甚是诗情画意。展开了一场这样简单的对话:
问:娃,你在干啥?
答:我在放牛。
问:放牛为啥?
答:放牛挣钱。
问:挣钱为啥?
答:挣钱娶媳妇。
问:娶媳妇干嘛?
答:娶媳妇生娃。
问:生娃干啥?
答:生娃放牛。
放牛娃的一生活在一个狭小的世界里,他的后代可能也要延续这种命运,他可能不会知道,这个世界之外的辽阔、美丽与精彩。因为他所见之处,都是一个环境,所见之人,都是相似之人。可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
在阅读中,在书本里的,你可以看到你所在的“世界”之外的情况,那是一个新的世界,能读到美丽的文字 ,在那里,“我爱你”有一万种说法;能看到自由的大海和辽阔的沙漠;你知道潮涨潮汐………对自然心怀敬畏,对生活充满热爱。所以,别嫌读书苦,那是我们通往世界的路。
阅读可使人生有更多可能
今年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落下帷幕,最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外卖小哥雷海为击败北大研究生彭敏,获得这次冠军,让许多人再次相信“有梦想谁都了不起”。用彭敏的散文集名《被嘲笑过的梦想,总有一天会让你闪闪发光》来形容雷海为再恰当不过了。而这一切,无疑是阅读带给他的。雷海为是一个外卖小哥,工作繁忙而紧张,可即便是如此,他依然“有时间”读诗,他随身携带《唐诗三百首》等餐的间隙,他能背下一首诗,这是最令他开心的事情。
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他力克对手。董卿这样称赞她:“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在雷海为看来,工作时,他是一个外卖小哥,工作后,他是一个诗词爱好者,他在诗词上花费时间,在阅读上度过光阴,即使物质贫瘠,精神上却无比富饶。阅读带给他更多可能,他不仅是外卖小哥,他还是《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的冠军,除了外卖工作,还可以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诗词爱好者交流,人生因阅读而有了更多可能。
像叶嘉莹先生一生坎坷飘泊,少年失怙,母亲去世,国家沦落,生活异常艰难。中年失女,她哀痛欲绝。异国他乡飘泊,她经历了常人无法经历的飘零寂寞。面对生活的苦难,叶嘉莹总能用坚强的意志来担荷。用叶嘉莹先生的话说:小时候背诵的《论语》、《孟子》中那些使人自立自强的话,在心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慕先贤遗风,修自身意志,叶嘉莹先生将阅读与生活融合,汇成了一股坚强的力量,支撑自己走过人生的坎坷,到达平和心灵的彼岸。
知乎上曾有一个回答:
一个女孩回忆小时候妈妈让她学琴的经历,家里亲戚十分不屑,说:“学这个有什么用。”
女孩妈妈说:“家里只有她一个,我只希望有一天我走了,她能自己陪着自己。”
和读书类似,有了阅读,就像有一个无形的朋友,即使独处之时,寂寞之时,能不声不响的陪着我们,给我们以慰藉,让我们心灵平静。
阅读究竟有什么用?
我在白岩松老师的《白说》中找到了答案:
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我们读的所有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了自己。
当你拥有自己的阅读习惯后,你不会孤独,会倍感踏实。随便拿起一本书,如同邀请到一位朋友般,可以和他对话,可以和他交流你的焦虑和不安,听他怎么讲、怎么想,还可以把他放下,拿起另一本书,让第三个人加入你们的交流。
人生有限,通过阅读,可以遨游四海,开阔眼界;人生无味,通过阅读,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能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人生孤独,阅读能让自己有一间自己的房子,有内心的生活。而这一切,都会使我们度过一个更有意思的人生。
我想,这也是我们在如今依然需要阅读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