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学说在练习中感觉不到进步。
学习知识或技能,总有那么一个时期,觉得不仅没有长进,还在退步。不会的东西越来越多,处处都是短板,像脱口秀演员童漠男的段子形容的,就是个“托盘儿”。
这种现象再正常不过,除了个别天才,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你可能会觉得这种状态很挫败、很抓狂。有挫败感,说明不在舒适区。不在舒适区,就是在进步,只不过是幅度大小的问题。
有句话我非常喜欢,If you’re struggling, that means you’re progressing. 进步是以struggling 的方式体现出来的。
短时大量可以快速提高英语水平。即便是短时大量,也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见效,以周计或天计都太短了。
古典老师在《跃迁》一书中分享过一段经历:“我曾经有段时间每天听英语新闻广播,连续三个月好像并没 有什么长进。那个时候我也很迷吉他,正准备放弃英语去全力学 吉他。我的吉他老师反而回头劝我:“先别放弃,再等等。音乐里这个阶段叫作‘薰耳朵’,你要不断地听好东西,然后听着听着你都以为自己忘记这件事了。有一天,你就成了。” 一天早上, 我突然发现自己一边骑单车,一边不经意地听懂了所有的英语内容,而且一点儿都没反应成中文。”
我也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初到悉尼,每天乘火车都会听到关门前的广播,死活听不懂。几个月后的一天,突然就听明白了,说的是 “Stand clear, doors closing.” 模模糊糊的声音一下子清明了,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
这样的 Aha Moment,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有一段长时间的酝酿。每次听得一头雾水的输入都不是白听。正如我们不能吃了5个包子感觉饱了,就后悔为什么不直接吃第五个,说前四个是浪费。
How We Learn: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en, Where and Why It Happens 一书阐述了顿悟背后的道理。
想不明白或找不到答案的问题,会进入潜意识。做其它事情或休息时,大脑在潜意识中重组信息。然后突然想明白或找到答案,就是顿悟了。
这只是对于有正确答案的问题来说的。更复杂的创作,例如写作,写论文等,像是走迷宫,过程更复杂,时间也可能会更长。
有时候根本就没有顿悟,而是逐渐加深理解。例如我学冠词,《柯林斯英语语法系列·冠词》一书,我刷了两遍,两遍之间还上过写作课,做过大概有半年的《经济学人》回译练习强化语法,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解。我解决冠词问题,是个逐渐的、缓慢的过程,历经几年的时间。即便如此,到现在我也不能保证每次都能把冠词用对,学习还在继续。
成年人在工作之余学英语,很难做到短时大量输入输出,那么就需要采取另一种策略,速度慢一点,坚持小步往前跑。只要不停,就是进步。
感觉这玩意儿不可靠。如果你做的事情是对的,请坚持三个月或六个月,再来谈是否有进步。
如果感觉不到进步就放弃,结果就是最近做出的努力白白浪费,还打击自信,强化了错误信念,“你看,我就是不行”。
学语言绕不开大量重复,但怎么学也很重要。
请你扪心自问:你是积极学习还是消极学习?
你是积极重复还是消极重复?积极重复是通过复述、提取练习、仿写等方式反复练习学到的表达和句型。消极重复是一味背单词、反复阅读同一篇文章而不思考不输出、反复听同一段音频希望能背下来。
你在阅读的时候有没有根据目的调整阅读速度和策略?有没有读前预览、预测,读中确保理解、做笔记,读后总结、改写、回忆?
你做精听的时候有没有积极分析每一处听不懂的原因,归类,然后针对不同问题分别采取措施?
所谓主动,是加入了思考。有句话很多人听说过,“多数人为了避免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
不思考,就算是累计了同样的练习量,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古人云,“思之思之,鬼神通之。” 愿意花时间琢磨,没有不成的事。
说到底,很多人学习是心态问题。急功近利,总想立刻得到反馈。立刻反馈的是游戏,而学技能,从知道到做到之间隔着无数次练习,根本就没有捷径。
所以,与其纠结为什么感觉不到进步,不如审视一下自己的学习是否够主动,然后行动上几个月,记录学习情况,隔段时间就自测一下,用数据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