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的开篇,讲的是三家分晋的故事:
春秋末年,智、赵、韩、魏四家大夫把持了曾经称霸中原的晋国,其中,以智家势力最大。到智宣子的儿子智襄子(智瑶)继位当政,智家更是风头一时无两。智瑶长相俊朗,而且擅长射箭、驾车,能说能写,勇猛果断,才艺超群,可以说是有能力又有野心。要说唯一的缺点,恐怕就是“缺德”。打个比方,一次他同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席间,就故意戏弄韩康子,还羞辱了对方的国相段规。家臣劝他不要如此给自己惹祸。智瑶却洋洋得意地说:“他们的生死祸福都取决于我。我不找他们麻烦就是了,还有人敢兴风作浪?”实在狂妄寡义。
如此狂妄的智瑶不满足于口头欺辱别人,提出让韩康子割地给自己。韩康子本来想不给。段规劝他:“不如给。智瑶拿到地更加狂妄,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他必定向人动武用兵,这样我们就可以免于祸患而伺机行动了。”韩康子认为这是个好主意,便派了使臣给智瑶送上领地。智瑶高兴昏了头,又如法炮制魏桓子,再次得逞。岂知,祸机已经深深潜伏,乱象就在他的“无敌”之境中酝酿。终于,当得意忘形的智瑶又向赵襄子索要土地,赵襄子反抗了。反抗的结局是:赵襄子轻松策反了跟智瑶一起来围攻自己的魏桓子和韩康子,联合韩、魏两军,大败智瑶之军,杀了智瑶,尽诛智氏族人,瓜分智氏土地,拉开了“三家分晋”的帷幕。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家分晋”这一事件,曾让无数的后世主政者们掩卷思索、以为镜鉴,今天读来也早已是“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然而,抛开韩康子、魏桓子等人以“骄兵之计”引诱智瑶放纵欲望,自酿其祸不提。智瑶的失败,难道不是自以为没有“对手”导致的吗?
对手越强大,危机感越充足,越能使人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越能成就真本事。没有“对手”有时其实比对手强大更可怕。如果周围只有点赞之声和曲意逢迎,我们就该自我警惕了。跳出战争的极端语境,我们寻常人的生活中,好对手是值得尊敬的。好对手让我们知道不足和短板,让我们避免骄傲和浮躁,让我们更准确的找到努力方向。当然,这里有个前提,我们自己也要是对手眼里的“好对手”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