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字,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都不陌生,因为我们很多人就亲身经历过。直到今日,这两个字仍活跃在我们的视野中。几乎每年好像都会发生比较重大的学校霸凌事件。是什么原因,让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尤其在现代社会,如果这就是人的天性,那么有没有好的方式来干预及减少类似现象发生?
那首先我们来分析,为什么霸凌大部分存在于小学、中学阶段?一般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年龄段一般在7-15岁之间,这个是人性真实反应的阶段,欺软怕硬,体现的淋漓尽致。
7-15岁学生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中的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其心理成熟度和认知特征可概括如下:
7-9岁:具体运算阶段
认知特征:思维具有多维性,能借助具体事物进行简单逻辑运算,例如通过数手指理解加减法。
心理特征:仍保留童真,但好奇心强,开始关注社会规则,出现独立性与依赖性共存的矛盾心理。
10-12岁:社交与责任感培养期
认知升级:形式运算阶段初期,具备初步逻辑推理能力,可进行假设性思考。
心理发展:社交需求增强,关注同伴关系,出现责任感意识,但易受外界评价影响产生情绪波动。
13-15岁:形式运算阶段后期
认知成熟度:逻辑思维接近成人水平,能理解抽象概念并运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
心理特征:独立性增强,情绪稳定性提高,但可能出现早熟行为(如过度关注异性、承担超出年龄的责任),同时存在难以融入同龄群体的潜在问题
以上是专业的心理发展阶段分析,通俗一点是,这个阶段,学生是对社交等的一个探索的阶段,通过霸凌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寻求关注,霸凌别人的学生,通常在家里可能得不到很好的关注,比如父母太忙,没时间关注到自己,或者总得不到父母的肯定,他们通过外界输出的方式来赢得关注和肯定,感觉自己很厉害,这本质也是一种心理不成熟的表现,当然最主要原因还在于父母的教育出了问题。
那有没有干预、应对方法来应对霸凌事件?
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小学、初中可以设置心理咨询部门,当然学校可以灵活起名字让学生喜欢或者不排斥这个部门的设置,可以通过亲切可爱的部门命名,比如”知心姐姐、知心哥哥、或者聊聊你的心里话吧,一起聊聊吧,欢迎找我聊聊“等有意思但是实质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心理情绪及心理需求的安放地,对学生来说特别重要。而这个部门的设置也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班主任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好的方法来预防、提醒霸凌事件的发生;前提学校要设置相应的霸凌制度,如果出现此种现象,如何处理,加大处罚力度,如情况严重的退学;第一次警告、第二次退学等措施,提前打好“预防针”。
3、学生中设置“反霸凌秘密志愿军”,可以设置正副两人,一起监督执行,如果出现霸凌事件,那么正副两人会同步受罚,按表现晋级等。因为学生之间消息是最灵通的,有的时候还没开始霸凌,那消息已经有了,那就可以立马报告学校来处理。
出现问题不可怕,主要学校等教育机构、部门,重视起来,设置好相应的规定,那学校就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好地方,否则,学校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学校成了混混们起哄斗殴的案发场了。
期待各个教育部门重视起来,让霸凌,这两个字得到有效的解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