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八/文 木槿花开月中天
天灰蒙蒙的,应该又是一个雾霾天。
今天是腊月二十八。昨晚就在想,腊月二十八,应该回趟老家了。
我的记忆里,腊月二十八,就意味着要正式进入过大年的流程了。
这一天,是村里的年集。最后一圈儿的年集,是乡村人最热闹的时刻。仿佛这一天就是为他们准备的。
每到这一天,大家就会争先恐后,一趟又一趟地外出采买年货。生怕去晚了去的次数少了,会购买不齐过年用的物品。
于是,大人小孩,全家动员;四邻八舍,成群结队。协商提议,集体砍价,生怕漏买或者买贵。七言八语,斗嘴拌舌,过年的氛围一下子就有了。
你到年集里走一圈儿,不用刻意买东西,不用刻意向前凑,过年的那股喜庆劲儿就会扑面而来。
相熟的不相熟的,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神采,言谈举止展现出十足的精气神儿。
家乡的味道,贯穿身心。
老家地处城乡结合部。
20年前,自己的籍贯一栏标明的还是“郊区”。
99年划归市区,直到今日,经济却也并没有得到很大发展。
没有实体经济,没有招商引资项目,没有特别有魄力的领导班子,所以也只能还是老样子。
老家的村子能被划归市区,主要是占在地域优势。城市要发展,首先得要把辖地扩充。所以,一划拉,老家就翻身被冠上了“市区”的名头。
要说好处也不是全然没有。划归市区后,村民的各种待遇保障是翻番了的;村里的小伙子大姑娘身价也是切实提高了的,婚嫁之时就能立见分晓。
在我的认知中,还是有两件事情,让老家人民开始扬眉吐气。
一是盖楼。
不同于现在遍地开花的新农村发展理念,几个村子联合建社区。那时在农村盖楼房,还是挺新鲜的事情。
大约是在03年,源于附近村的一次地质塌陷。
省勘测队的检测结果,老家所在的村子也在塌陷区域范围之内。
于是,村镇开始选择安全地带建造楼房。
当时人们的观念并不如现在开明,农村人的局限性也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一部分得到补偿的塌陷区的村民,高高兴兴搬进了楼房,还有少数孩子急需楼房结婚的,思想先进些的接受楼房的建造。大部分的村民还是排斥买楼房的。所以,整个工程大约到13年,分成了几批才差不多完成,直到现在也留有尾巴。
近几年,村民们确实得到了实惠,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当初一届的村委班子才被他们认可和称赞。
二是修路通车。
与老家村子有交集的有两条路,博阳路(也是以前俗称的文化路)和灵山大街的东段。
这两条路的发展,流淌在老家人祖祖辈辈的血脉岁月中。
关于道路修建,以前很多的过程我并不熟知,只是偶尔听老人说起过,细节有待考证,暂不赘述。
自己参与并经历的,亲眼所见亲身感受的,有那么几次。
第一次,是在上初中,大约96/97年的春天,老文化路的修建。是沿途的村民一锹一镐纯人工打路基修建起来的。学校也尽了力,一大段时间里,全校师生集体上阵,自带工具,加入到了这次全民修路运动中。
第二次是灵山大街的东段路修建。印象里是在11/12年间。这条路与南外环相接,途经的装运大车居多,所以路面也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外出求学的那段时间里,深受其害。堵车,堵车,堵车,每年假期回家返校的路上,这是常态。
现在修好的路面,宽广,中间有围栏,质量也过关,还装上了路灯。即便上下班的高峰也不像之前那么拥堵。
再一个就是博阳路的重建。
在老家人民的心目中,博阳路就是他们自己家的路。
博阳路南北走向。
以前,路东是村民住宅,路西是村里的农田。
现在,路东是老村庄,路西是新社区。
这样看来,可不就是坐落在村子中间了嘛?虽也只是其中的一小段,却也让老家人有了归属感。
2018年,是博阳路自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城市的新规划,博阳路在册。
经过一年的修建,如今的道路已非往日能比。原来的村际道路扩建为现在的城际连线。
**作为全市重点工程的博阳路改造工程,是泰城规划主干路的“十纵”之一,也是泰城东部南北向主要交通干道。道路以全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在全面贯彻落实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会议精神的基础上,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路网结构、提高泰安市整体旅游环境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作为泰城东部主要的南北向“大动脉”,项目建成后将提升居民出行质量。
――摘自本地时报**
博阳路全线开通后,原来的22路公交车也恢复正常运行。
一直被村民们诟病的“千年不涨价”的房子,也跟着道路提速。人民幸福感火箭式爆棚。
真应了那句话:要想富,先修路。
祝愿,来年的家乡,越来越好;来年的家乡人民,越来越美。
写于腊月二十八。
写到这,突然冒出一个想法,以后有时间有机会,要搜集考证,为家乡撰文。
这,也算是对生养自己的家乡的另一种报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