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问篇第十四」9
【原文】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译文】
有人问子产其人。孔子说:“是宅心仁厚的为政者。”又问子西其人,孔子说:“他呀……他呀……。”又问管仲其人,孔子说:“是(有才干的)为政者。他消夺了伯氏在骈邑的三百户封地,伯氏虽然只能吃粗粝之食,却终生没有怨言。”
【注释】
“子产”,春秋时郑国的贤相,以“不毁乡校”闻名后世。
“惠”,仁也。仁爱,宅心仁厚。
“人”,在先秦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泛指一切人,此处似应取其狭义,指在位的官员、为政者。如《诗经》中的“宜民宜人”。
“子西”,春秋时郑、楚两国有三个“子西”,众说不一,难以确证。
“管仲”,周穆王后裔,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齐国人,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法家先驱,早孔子170余年。曾辅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伯氏”,为齐国大夫。
“骈邑”,伯氏的采邑、封地。
“三百”,指三百户的封地。
“饭疏食”,即以疏食为饭。疏食,粗粝的饭食。
“没齿”,年老,引申为终身、一辈子。
【评析】
有人向孔子请教子产、子西、管仲三者的为人。孔子对子西未置可否,大概是其人乏善可陈,故曰“彼哉……彼哉……”。对于子产和管仲,孔子则分别给了“惠人也”和“人也”的评价。虽只一字之差,而尽涵微言大义。
孔子对子产的评价很高。在《论语》中,孔子说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参见《善读「论语」5.16》);在《左传》中,孔子评价子产为“古之遗爱”。可见,孔子之赞子产,主要重在其仁德。故称之曰“惠人也”,说子产是一位宅心仁厚的为政者。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则褒贬不一,比较复杂。孔子曾说“管仲之器小哉”,又说“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以及“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参见《善读「论语」3.22》)。当然,孔子也曾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以及“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参见《善读「论语」14.16-17》)。可见,孔子之赞管仲,主要重在其事功。因管仲颇有为政之能,故称之曰“人也”。
伯氏为齐国大夫,据说因识人不明、用人不当而获咎,结果被管仲消夺了采邑。但卿大夫采邑的分封,其权在诸侯。现在管仲夺大夫之采邑,便有擅权僭越之嫌。而伯氏虽因采邑被夺以致生活困难,只能以粗粝之食度日,但却终身无一怨言,倒是颇有君子之风、大人之量。故本章最后一段似是春秋笔法,以“夺伯氏骈邑三百”,暗讽管仲“越礼”;以“饭疏食,没齿无怨言”,暗讽管仲“量小”。这与孔子所谓“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以及“管仲之器小哉”的评价是一致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这大概就是孔子以春秋笔法说子产是“惠人也”,而说管仲是“人也”的原因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