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到别人恩宠的心,本身就是卑下的。原本你本身就是一个完全的独立的人,为什么要依赖别人的恩宠和肯定,依赖别人的掌声和喝彩,才能活下去呢?
那只能说明,你本身就是一个缺乏自信的人。你觉得你自己不受欢迎,所以才有了挫败感和沮丧感。不光是失去别人的认可,就会害怕,甚至你得到了,也会经常害怕。因为得到并没有解决你自己的问题,也因为你不能永远一直都能得到。
今天人家说你好了,明天可能就不说你好了。你的存在感总是在依靠别人,而不是依靠自己。就算在婚姻中,如果没有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格,需要去凭借对方的认可,才能完成对自己认可的话,你就会失去自主权。因为你的得失不在于你自己,而在于别人。
宠辱若惊还会让我们的爱变成了弱点。比如,孩子对你的爱,就成了你对他利用的弱点。你会跟他说,你不听话,妈妈就不理你了。其实这就是在利用孩子对妈妈的爱。我们经常会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优越感,好像没有妈妈的爱孩子就活不成了,这反而让孩子形成了,得到妈妈的恩宠才能被认可的错误认知。
同样道理,对于大人也是这样的,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得失都是惊恐的,惊恐不是来自自己,而来自别人,由别人决定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存在,因此我们自己就会越来越不自信。自我沉沦下去。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得失都是惊恐的。因为,惊恐不是来自自我,而来自别人,由别人决定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存在,我们自己就会越来越不自信。
如果我们太执着于对别人好就必须得到别人的回报,或者我们用自身为标准执着于对美和善的追求,我们总是期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使自己沉沦。
老子有一句话: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什么意思呢?就是治国要用正道,用兵要用奇招,用无事的姿态拥有天下。取天下就是拥有天下的意思。什么是无事?就是老子常说的无为。
无为,不是说无作为。工作还是要做,书还是要读,但是工作的时候要无心而为,要自然而然地做,而不是人为的去做。
老子说的这三句话,其实前两句话是陪衬,强调的是最后一句。为什么前两句是陪衬呢?治国要用正道,用兵要用奇招,奇招就是险招,不走正道的那种,显然和正道是相反的。所以,这两句是相对的,相对的就是有限的。所谓矫枉过正,正面用力过了头,就带出了反面的作用力。
我们仍以父母爱小孩这个例子说,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都会把自己的孩子保护的很好。但是很奇怪,小孩却总是在抗议,觉得我们侵犯了他们的独立性。我们爱他,就对他的期望很高,很自然的在爱他的同时,就会对孩子形成一种压迫感。这就是正面带出反面的意义。
父母对孩子好,让他产生了一种压迫感,反而好像又对她不好了。所以我们现在再来解释,治国用正道,用兵出奇招,也就是说在出奇招的人都是被正道的人所逼出来的,就像那些被逼上梁山的绿林好汉,都是在所谓的朝廷正道的逼迫下,才揭竿而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