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话题讨论:
本周案例研讨:孩子青春叛逆期,说不得,对家长爱答不理,脾气易怒摔东西,就是要和我们对着干!在家不学习,就知道玩手机,说他根本听不进去,对我大吼大叫,有次跟他爸动手,甚至拿刀威胁我们,摔门离家出走。因为孩子,家里经常发生矛盾,没有一点家庭的幸福,感觉生活没了目标,做父母的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引导叛逆期的孩子!
看,这就是一个又一个家庭最真实的日常。
我们可以人前亮丽光鲜,却难掩人后心酸。
除了在社会上扮演不同的角色之外,回到家,我们必须担起为人父为人母这个终生的角色和职业。
教育真的是超级复杂的问题,其难度复杂度不亚于神州火箭系列飞上蓝天。
而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要面临第二个生理叛逆期。很多时候做爸妈的观念比较滞后,还以为孩子是原来那个对自己言听计从,吼两嗓子立马乖乖服从的小屁孩,殊不知他们已经跑步超出你的认知范围,已经步入叛逆期了,已经是半个大人了,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因为他的情绪脑远超理智脑的发育水平……
于是亲子之间不断的上演鸡飞狗跳、相爱相杀的戏码。于是“因为孩子,家里经常发生矛盾,没有一点家庭的幸福,感觉生活没了目标”。
改变这一现状相当不易却有极为容易,关键只有两步——理解和共情。
你我一边为人父母、一边为人师,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该在工作之余静下心来认真思索:孩子出现这些问题是不是他们的错?不是的,不是孩子们变了,是我们追不上他们、不理解他们。
他们很多时候是真的控制不了自己。
如果我们不能与之产生共情,而一味的抱怨指责,那就是把孩子、可怜的、无措的孩子推得越来越远的节奏。
1.理解
你只看见他们非常容易发脾气、喜怒无常、几乎总是拒绝大人要求他们做的事。你却不知道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愿意接受成人的权威。
这是他们用于保护脆弱的无措的自己的一层壳而已。
这个时候,你需要真正理解你的孩子。只有放弃对孩子的控制,才能获得更多的掌控权;只有不强迫孩子听话,孩子才会开始听你的话。
如话题中的“说不得,对家长爱答不理,脾气易怒摔东西,就是要和我们对着干”就是叛逆期的标准表现,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同时又对这种陌生的变化难以掌控,天然的想要寻求帮助(若有一双和孩子共同成长的父母,那绝对是孩子的万幸),一般情况下父母理解不了,同学不能给出更高层次的建议(同龄人几乎都陷在这个沼泽中,自顾不暇),在校学业压力又比较重,也许用“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来形容此时的孩子状态,最合适不过了。
要减少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回家之前把自己工作中人际关系里的情绪垃圾打包封存),要多看到孩子的优点和积极面,多用正向行的鼓励和肯定。
理解万岁万万岁。这绝对是对孩子最大的爱和保护。
当你减少了大喊大叫时,孩子会更容易关注你所说的话。
2.共情
上面所说的“理解”尚不太难,毕竟孩子是咱亲生的,学生是咱的亲学生,因为有爱,因为以爱为底色,也就不难理解。
可“共情”却是一个比较高级的情感沟通方式。我们首先来了解共情是个什么东东。
共情是指理解他人特有的经历并相应地做出回应的能力。
共情的实质是把你的生活(思想)扩展到别人的生活(思想)里,把你的耳朵放到别人的灵魂中,用心去聆听那里最急切的喃喃私语(瞧这话多有“共情”特质)。
共情是从他人的角度出发理解他人,共情允许人们保持不同立场。
共情式倾听需要抛开自己,让对方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共情需要我们先稳住自己的情绪,把自己的节奏先放慢下来,然后帮对方把节奏放慢下来,然后向对方表达那些“感同身受”的话,
科普完上面一段内容,咱们就知道,若想收编、降服一个“在家不学习,就知道玩手机,啥话都听不进去、对老妈大吼大叫、跟老爸动手,甚至拿刀威胁爸妈,摔门离家出走”的“破孩子”,着实不易,因为孩子走到这般田地,已经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了,因为咱做父母的做老师的不理解孩子已经很久很久了,孩子被“抛弃在孤零零的无人能懂的孤岛”上已经很长时间了。
所有,变的首先得是咱自己:
改变咱的心态——学会给孩子选择权——表扬孩子——温柔而坚定的对他进行约束。
在落实这几点过程里,必须让共情和共情式倾听贯穿其中。
按捺住自己随时都忍不住爆发的小宇宙,才有可能走进孩子的身心,触摸到他柔软的内心,才有可能以大朋友的平等姿态帮助到他,把咱的见解、经验悉数传授给他。
否则咱们即使舌绽莲花、口吐芬芳,怕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一拳头打在棉花上”。
记住,先做“耳朵”,再做“嘴巴”;
记住,孩子的叛逆可能会反复。
当孩子用叛逆试探你的耐心的时候,请不要失去信心。坚持下去,不要恐慌。保持前进的步伐,承认自己的不足,远离消极质疑的陷阱。对孩子始终保持宽松,家、校共同参与,方能共同护驾孩子更好度过这难缠的“青春叛逆期”。
当然,也不是说这个阶段的孩子咱就不敢管、不能管了,作为监护人,实际上是监督+保护的二重奏。
身为父母对孩子应该包容,但不能纵容父母做放纵,孩子就可能放肆,最终只亏的是整个家庭。好的教育不该只有迎合。
最后,不要忽视咱自己的业余生活。你有精彩人生,孩子才会真正觉得安全。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进步。
总之,面对咱家里(咱班里)那个(几个)不听话的娃——
放弃对孩子的控制,才能获得更多的掌控权;不再强迫孩子听话,孩子才会开始听你的话。
教育孩子就像手抓沙,越紧越易洒;索性放下,效果会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