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参加宇宙公民高效阅读第8届的第三天
我是Joanno
非常感恩所有的团队的优秀的伙伴们。感恩校长梅老师。感恩所有给我的一切。感恩我家的小宝贝跟我一起认真的学完了思维导图。
宇宙公民高效阅读的关键点
离不开思维导图。
怎么样去画思维导图
1.发散性思维
2.提取关键词
3.理解大于记忆
【课堂关键点】
线性笔记相当于零件,而思维导图则赋予了系统,帮助大脑更好的映射(类似于神经元结构)可以更好的帮助理解。
【课堂关键点】
水平思考(传统笔记)和垂直思考(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又称树状图。当我们看到一棵大树,即使是不同的树枝。也都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彼此之间相互维系,而不是割裂的。我们过去记笔记的方式都是割裂的一行一行。一条一条。这种是线性的,各个观点之间只能通过从新阅读文字来寻找逻辑。而无法直观的看到关联性。
通过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记忆和建立发散性思维,从而当我们再次看到思维导图后知识点将重新被从记忆中激活
寻找阅读中的关键词,即文章中重复出现的词语,或在我们阅读中通过自己高度提炼的词汇
一般关键词名词为主,动词为辅,可以适当的加上修饰词跟形容词。
理解>记忆
读书的目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掌握方法和知识体系
1.提出具体3~5个问题,写在思维导图边上
2.在全书找到多个关键词(目录上重复出现的词汇或者你感兴趣的新词汇)
3.将主题+书名(中间),关键词(周边)+一级主题(枝蔓),通过阅读将问题/重要信息写入二级主题
关键词有多种定义:
1、多次出现的
2、新概念的
3、你认为重要的
4、对这个社会有用的等等当然关键词也可以自己提炼
就是如果看到标题有清晰的问题,那就带着问题找答案。如果没有清晰的问题,就先读,再问,后答。这个是小橘子的问题,希望Sunny导师也可以解答一下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看一本书带着问题去看,例如通过阅读这本书想找到什么答案,解决什么问题?
关键词是辅助你找到答案的,不一定就是3个,可以列出多个,最后就可以筛选出最接近的关键词。
【课堂关键点】
1.预习内容:作者、目录、腰封、封面封底、序言、结语、发行年月日
2.向这本书提出你想问的3-5个问题,建立清晰的阅读目标
3.选择5-10个关键词(书、目标、主题),一边读,一边写,一边思考,一边记关键词背后所有的逻辑,然后依次延展出关键词后面的一级、二级甚至更多的分支
【课堂关键点】
1.预习内容:作者、目录、腰封、封面封底、序言、结语、发行年月日
2.向这本书提出你想问的3-5个问题,建立清晰的阅读目标
3.选择5-10个关键词(书、目标、主题),一边读,一边写,一边思考,一边记关键词背后所有的逻辑,然后依次延展出关键词后面的一级、二级甚至更多的分支
只要保证你看见自己提取的关键词后可以复盘出你想要获取或者还完的内容即可
如果读完书后,觉得自己的一级主题不够清晰 ,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添加,可以修改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的目的是让你二次复读或者需要的时候可以快速抓取核心点
一本书不可能所有内容都是你现阶段需要的,所以翻看目录后你会有相关的问题,这就是你想从书中获取的答案。那么把问题具体化,比如:怎么获得被讨厌勇气?核心点是什么哪几个?我觉得自己不够自信,读完了如何改变?等等
尽量要锻炼自己的思考,时间久了,你把发散性思维和提炼概括能力提高了,变成自已身体一部分,你就很容易提炼关键词了。 在中性笔的时候,我不一般画单线条多一些,尽量简单,先完成再完美。需要调色的时候,有时间就画仔细一点
之前我看书就是直接带着问题去看,找到答案解决要解决的问题就行了。
今天听了您的的课,可以让我更好的了解一本书。
比如阅读前可以通过简书、豆瓣、知乎等了解这本书的背景、作者。
以前预习的相关内容被我忽略了,这次可以完善起来啦再次表示感谢!
带着自己的问题去读书,也就是先从这本书寻找解决自己的当下问题,不用像以前那样把整本书都读完,如果下次你又有另外问题了,再带着另一个问题从书中找,这样确实高效
关键词怎么去提炼呢?
关键词辨别依据:最具概括性和总结性,能够唤起你充分回忆的词,可以是原文有的,也可以是自己提炼总结的。当记忆信息内容的时,尽量在原文当中找关键词;当分析逻辑结构或者是赏析内容时是可以自己总结关键词的。关键词就相当于“索引”一样,它可以称得上是大脑内部信息提取时的“搜索引擎”!
关键词判断标准: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省略关键词你会对内容产生误解,那么这样的关键词就应该保留。所以关键词的精简程度,一定要考虑到使用者对该内容的熟悉度或相关的背景知识,这样选择才更具实效性。
关键词数目:原则上讲是一个线条只写一个关键词,英文可以解释为“One Word Per Line”。中文关键词最好是保证在4字以内,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一个词,一个成语。英文则要求一条线只能承载一个单词,即:一线一词。因为单个的词语更具力量和灵活性,可以让我们的大脑充分发挥自由联想的能力,而且大脑本身就具备看到一个关键词就能联想起大量相关内容的能力。关键词就好比是人的手部关节一样,让我们的想法更加自由,让资料的整合更具自由度与结构性。如果把思维导图比作一棵大树,关键词就好比是树叶,线条就好比是树枝,树叶从树枝上长出来,力争枝繁叶茂。
刚才在讲关键词时刘老师提到了成语这个概念。那么在我国呢,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成语一共有5万多条,其中96%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以上的成语。如“五十步笑百步””闭门羹”“莫须有”“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等。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也要学会特殊对待,一些专有名词、科学术语、书本名称、章节段落名称、名言佳句、特定概念等,如果进行提炼就失去了意义,那么可以尝试着变换一种形式,比如图文框的形式,这样既不会违背导图法则,又能将内容意义充分表达出来。
提炼关键词的5种方法
方法一:分层寻找法;
段文字有时是由几层意思构成的,而一些关键词往往就隐藏在这几层意思中,所以分层进行寻找,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方法。
方法二:巧抓要素法;
在一个语段中,有时表明时间、地名、人称、物称的词语往往就是关键词之一。
方法三:寻觅中心句法;
有的语段有比较明显的中心句,这个中心句,或是总结上文,或是开启下文。找到它,就一定能提取到关键词。
方法四:抓取重复词法;
一个语段中,有些词语会多次出现、反复出现,而这多次出现、反复出现的词语,往往就是这个语段的关键词语之一。
方法五:寻找主话题法。
任何一个语段,都是围绕着一个主话题来展开的,只要我们找到那些体现主话题的词语,就找到了核心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