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晨读感悟停更了许多天,今天突然又想拾起来。在不逼自己每日写一篇文章的那些日子,虽然感觉很轻松,但是心理偶尔会很不安。似乎忘记了曾经的感触:好过的日子,难以使人进步,反而是那些让你感觉有点点难熬的日子,往往从中获益,就像刻意练习提到的,刻意练习的关键是练习那些我们不会的,并得到及时的反馈。
同样的道理,既然写感悟对我还不那么轻松,我更加应该多写,多思考,坚持加刻意练习,总有一天,写晨读将会变成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
今天晨读分享的是书叫《经验的疆界》,这本书作者围绕人和组织如何从经验中学习并获得智慧的问题进行探讨。突然想到了查理芒果说过的一句话,原话记不清了,大意是:如果一个人只从自己的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而忽视别人的经验教训,那么他成长的速度会很缓慢。
这本书的作者是詹姆斯 马奇,作者被誉为是在过去50年中,在组织决策研究领域最有贡献的学者,是学术界公认的大师。
按照作者的说法,从经验中学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低智学习,即通过模仿成功的经验来学习,包括试错、模仿、天择三种机制;另一类是高智学习,即从过去的经验中识别出因果结果,构建出故事或者模型后加以学习。两种学习,各自有其优势所在,又各有其缺陷。
这两年是知识付费的黄金时代,造就了很多知识网红,还有一些普通人抓住微信公众号的红利,也成了我们眼中的成功人士。于是,有一些人模仿那些成功者的行为,开通公众号,日更文章,心心念念着成功来临。作者认为,由于模仿成功不得不面对以下难以解决的问题:历史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还有模仿对象与已取得成功的人的个体不同。因此,这群人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注定是不会成功的。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马奇进一步阐述说,「通过简单地复制成功而学习就会导致在受益面前规避风险,在损失面前寻求风险」。这里他举了两个重要的极端情况,一是对于极小概率的正面事件,例如重大科学突破,由于大多数学习者之前没有这样的经验,所以他们低估这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而无意识地规避风险,不能像本来可能的那样复制与重大科学发现相连的行动(例如,高度敬业、积极投入)」;二是极小概率的负面事件,例如核电厂的核事故,由于之前没有相关经验,「大多数学习者会低估极其稀有、极其负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而无意识地寻求风险,复制增加核事故发生可能性的行为(例如,粗心大意)」。也就是说,复制成功式的经验学习「会降低做出重大科学突破的机会」,却又会「增加酿成重大核事故的可能性」,这一观点足够引发我们的深思。对此,马奇精辟地总结道:「经验具有双面性,一方面让人们泰然处之,一方面让人们麻痹大意」。
既然低智学习有它的缺陷,那么高智学习是否就完美无缺呢?
当然不是,就像任何事物都两面性一样,好与坏共存。
马奇认为,故事和模型就是「描述经验的因果基础」,但同时「因果关系是模糊的」。这里就遇到了一个问题:「人类如何用模糊而复杂的经验建造故事和模型,受人类认知能力和认知风格的某些特征的影响」。
同时,除了人类思维的固有缺陷之外,马奇还指出了故事和模型与现实经验之间的内在矛盾:
马奇还敏锐地提出,故事和模型具有「循环性」。他说,「人类渴望从历史经验中学习,但是历史经验封装在人类发明的框架之中。人类从自己的发明中学习。循环性并不排除从经验中学习可以增长智慧,但是会增加混淆的可能性,而且会加强对与已有信念不一致的信息的抵触」,在做这段陈述时,马奇引用库恩(Kuhn)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作为参考文献,颇耐人寻味。
在深刻地分析了两类学习之后,马奇又阐释了新事物是如何产生的问题以及最终他对经验价值的评判。对于后者,马奇提出,经验的价值,要看具体是哪个方面的经验。其中,对于「可以反复练习形成专门能力的、相对独立地、相对狭小的领域,经验是重要的智慧源泉」,因为这些领域的特点是能提供「相对清晰的信号、相对低的噪音和相对大的样本」,例如通过经验学习可以使你成为很好的恋人、艺术家和工匠;而在另外的没有这类特性的领域,人们受制于「经验的鲜活性」、「启示的模糊性」和「诠释的灵活性」,使得经验只是一位「不完美的老师」。这些观点也非常能给我们带来启发。
从上面的介绍中,大家可能已经能体会到马奇思想之宏大精妙了。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本可以让聪明人感到兴奋甚至颤栗的著作,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甚至伴读一生的经典。
版本信息:《经验的疆界》,詹姆斯 · 马奇著,丁丹译,东方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