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开始,每周六成为了孩子眼中的至暗时刻。上周六亦不例外,周六一早起床开始就絮絮叨叨:“唉,今天又是周六,又得上一天的兴趣班……”连吃早饭都提不起兴趣。看到她像霜打的柿子,蔫巴巴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选择当下首先先肯定了她的情绪:“对呀,为了腾出周日一天的休息时间,只能把三个兴趣班调到同一天,这样你会感觉比较累。不然我们把其中的画画或英语调到周日?”
“才不呢,我周六把这些事情都做完了,周日不就可以玩了”孩子立即反驳
“其实是觉得最近小提琴新学的E小调太难了,我有点啃不下来。老是出错,老师一整节课都在纠正我的错误。我很讨厌上小提琴课,而且上完还有英语课在等着我。你让我周末两天都上画画课我也没意见”
接下来这几天,每天中午那半小时的练琴时间,也是犹如横亘在我俩的一条鸿沟。一练E小调就唉声叹气。不良情绪很迅速地传递出来。
此时,我觉察到孩子已经进入到削弱自我的圈层。我也很清楚一直以来她对小提琴都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但是,花了五年的时间培养出来的能力,没有内化成孩子内心对自己的一种良好状态。是否有必要强行进行?如果现在考虑她的畏难情绪而放弃,岂不是半途而废?
今天,我试着与孩子沟通:“孩子,如果你真的觉得学琴很烦很累,要不,妈妈考虑今年学完就先暂停吧。妈妈的初衷也不是希望你以此为生,只是想要让你拥有一个愉悦自己的技能。长大以后面对不顺心的事,可以有情绪上的渲泄与排解。如果以你现在的抵触情绪,要学好琴也是比较困难的。唯有你接纳它,喜欢它,才能学好它”
“妈妈,你不是从小就教导我凡事不可半途而废吗?你就应该要监督我呀。我有时会倦怠,有惰性,但我没说不学呀。我想着至少小学期间比较有时间,每天练半小时的琴,上初中后也许忙,就练五分钟?十分钟?那不就跟玩儿一样的吗?我现在会抱怨也正常嘛,但是抱怨完,挺一挺也就过了呀……”我的娃,再一次的语出惊人!
想起课程中所说的“不是去改变孩子,而是改变,当你遇到孩子的任何问题的时候,是否可以改变看法观点,改变我们的认知水平。”孩子一番话,真的是颠覆了我的认知。然而,我很开心能与她做这样的沟通。
我立即肯定她的想法“很好,妈妈觉得你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孩子”(在身份层面予以肯定)。每一项技能都需要经过时间的积累,从量变到质变。妈妈认同你的情绪。但是如果你不断跟自己说,我不行,我不会,那你就真的没力量去引领自己前行了。而你一直告诉自己说你是一个有毅力的人,你就会一直坚持!如果你对自己说,你是一个勇敢的人,遇到问题,你就不会畏惧!这是一种身份认可呀孩子,只要你坚定信念,办法总是比问题多的。比如练琴,你觉得E小调难,是因为它音阶变化以及谱加深难度了,你每天花一点时间唱谱。问题就会随着你技能增强而化解。”
在与她聊天过程中,我突然想起了课中提及过的“让手机或电子产品成为一种特权,而非一种需要,在他们取得额外成果或付出努力时,可以得到奖赏。”灵机一动,我对孩子说:“你从今开始每天练琴前先唱几遍谱子(她对唱谱始终比较抗拒)那么你可以在每天十分钟的手机游戏时间上额外增加五分钟哦。
“真的吗?太好了,我愿意”孩子欢脱着蹦跳起来。“这样我就有更多时间给我的乌龟和鹦鹉建窝了。”“哦,听起来蛮好玩的,改天你来教妈妈玩‘我的世界’吧”“好呀,好呀”她高兴得鼓起掌来。
哈哈,果然,每次发现问题都是一次机会。给孩子与我,彼此成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