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微信视频号上看到有人分享了着相,用了三个例子举出了着相的三个状态,最后点出了如何去改。对自己来说的话,从中间受益匪浅。今天试着把自己的理解记录下来。
着相是什么呢?
从字面意思来说,“着” 是 “执着”“附着”,“相” 是表象,也就是说,一心执着于表象或其他念头,被表象牢牢束缚,无法超脱而忽略了本质。它有 3 种状态:
情绪上的被动反应,就是被刺激后立刻做出反应。这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就会让你瞬间陷入愤怒、恐惧或自我否定,全然忘记了情绪是由自己掌控的。
认知上的狭隘,是指只看到事情的一个方面,陷入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死胡同,看不到事情的其他可能性。
行为上的执念,是明明知道某个行为带不来结果,甚至是错误的,却因为执念太深而继续做下去,还会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使其合理化。但真相是,世界上的事情本就有很多种解释和解决方法。
为什么会着相呢?本质上是因为用主观执念代替了客观现实,用情绪对抗代替了对规律的顺应。
情绪上的被动反应,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在内心把别人的观点、评价等同于事实,等同于对自我价值的否定,自我边界模糊。
认知上的狭隘,是因为用过去的经验代替了认知,忽略了事情具有多面性,只看到其中一个面或维度。本质上来说,还是认知层次不够,只能看到单一角度,忽略了事情是由多个方面构成的。
行为上的执念,源于对确定性的偏执追求,比如“我必须证明自己是对的,否则就白活了”。
具体来说,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
1、内心坚定,明确自己想要什么、做事的原则,而非在意别人的看法。当内心有了主心骨,外界的情绪干扰虽会激起涟漪,却不会让我们 “翻船”。比如有人对你的方案提出意见,你不会觉得他在针对自己,而是会思考他的意见如何能让方案更完善。
2、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着相的人往往停留在事物表面,容易陷入自己的固有信念中。这时候要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件事的核心矛盾是什么?我能改变的是什么?哪些是我必须接受的?以此跳出情绪漩涡,找到解决问题的出口。
3、用 “自我接纳” 代替 “自我批判”。认知偏差带来的执念,往往源于 “必须做到完美” 的自我苛责。试着像对待朋友一样对自己说:“我现在难过很正常,慢慢来。” 允许自己有暂时想不通的时刻,不再和自己较劲,提升认知的同时,与自己舒服相处。
记录这些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不着相” 的练习 —— 不再执着于 “是否完全理解”,而是享受 “逐渐清晰” 的过程。愿我们都能在往后的日子里,少一点对表象的纠结,多一点对本质的洞察,活得更通透、更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