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千万好,抵不过回家的那一碗面。
我从上初中起,就寄宿学校;爸妈外出上班家里还有个小我六岁的弟弟。那个时候总觉得自己像个大人,因为上下学,弟弟都是我送。
学习还算努力,一口气到高中,摆脱了要顺带送弟弟的责任。喜欢在学校的感觉,哪怕是放假有时候补完课不想回家,索性就蒙头盖被睡到自然醒。那会我家远,往返的车基本要两个多小时。
其实喜欢学校的生活,大概除了学习,睡懒觉以外就是周末可以和同学约出去爬山,去摘果子;然后回来学校随便一洗去食堂找吃的。炒米饭,米线,馒头包子......高中一年级的生活往往如此。
大学在西安,平日里除了上课以外会见好多人(兼职),大家各种角色,做不同的事,总是行色匆匆。我还和之前一样的喜欢呆在学校,喜欢图书馆,喜欢操场;学校食堂越来越大,吃的东西越来越多。开始踏上社会,身边人永远都随着自己生活圈子的变化而变化着,你工作中学着处理没有处理过的,几乎之前学生时代不会遇到的问题。碰壁,不被理解,不被赞同的时候就好想我妈,想那碗从小可以治愈我所有忧心的面。
那碗很普通的面,被称为“撅片”。
小时候见我妈做,顺序大概就是和面(加少许盐),揉面(用我爸的话说要“三光”手光、面光、盆光),行面(放大概15分钟,让面在有盐分的情况下变的更加劲道)擀面,撅面(擀成整个一片,之后切断)用手撅成均匀的小片。这应该是最重要的部分,要一边滚动水一边撅面进去,形状和成色都展现在后面的盘子里。煮好后的面不能和臊子面一样过凉水,直接装盘,放葱姜蒜,盐醋,辣椒面,茴香......再用提前烧好的伴着芝麻的油去激(泼)香味四起的时候用筷子搅动,那碗带着妈妈味道的面就可以食用了。
闻着淡淡的葱香和沁人心脾的芝麻味,嚼着劲道的面,那种满怀理解与包容的感情,我一直都不会忘记。她总说“面是农民最喜欢的食物,以前你舅爷爷在的那个时候闹过饥荒,吃了上顿没下顿,谁家孩子有面吃那得多好的家庭(爷爷之前在厂里上班,工人,妈妈基本没受啥罪)就算外边受了多大的苦,回家只要能吃到那么一碗简单的面,也必定喜笑颜开......”
也或者是因为她的话,附和着每次吃面的负责心情,所有的一切都化作那碗面里的酸甜苦辣,外边美食千万好,抵不过妈妈手下的“撅片面”。
化食物为力量,努力前行。
它本身只是一种食物,但散发着自身不屈的那种劲道,也正是那种扯之可长嚼之有味的食物一直牵动着我努力向前,打破极限,变的充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