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学生“偏科”、“马虎”、“听懂了但不会做题”、“老师讲清楚了,但学生还是不会”等现象,这些现象太过普遍且似乎没有有效的解决措施,所以一直困扰着老师们,令老师们烦恼不已。我们一直在探索解决的方法,但是殊不知我们所谓的解决措施都是浮于表面,治标不治本的。
今天听了郝晓东老师在线做的一场关于《人是如何学习》的讲座,郝老师从心理学、脑科学的角度剖析了认知的内在规律以及破解上述现象的根源,使得我从认知上改变了对学差生的顽固观点,也从理论上得知了如何破解学困生学不会学不扎实的原理。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当中,经常依据的是行为主义理论,这种理论的不足,在于只关注了行为,并且认为行为是在刺激和反应的作用下产生的。而常见的刺激就是我们所常见的“胡萝卜加大棒”:我们认为只要给学生一定的奖赏或惩戒,学生就会按照我们所期望的去产生一定的行为。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为主义的不足也随之显现。比如:我们能控制儿童的身体,但控制不了思维;我们能让儿童机械的记忆知识,但是却无法确保他能够理解并运用;能够让儿童在我们在场时听话,但是很难让他们形成自律等等等等。
在此基础上,建构主义理论便随之兴起。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在学习过程当中,要建构学生的知识,而不是让学生去机械的进行记忆。在建构主义当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几个重要的概念:同化、顺应、平衡、表征、潜意识、有意义的模块以及元认知等概念。
其中“表征”是建构主义理论当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概念。表征指的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再现。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物的表征可能是不同的。比如对于幸福的理解,每个人各有每个人的不同表征。那么,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如何帮助学生进行真正的学习呢?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帮助学生对新的概念进行多种形式的表征。
这种表征不仅要异中见同,而且要同中见异。比如在教学生认识狗这个动物的时候,不仅要给学生呈现各种品种的狗,而且还要给学生呈现狼或狐狸,让学生学会在同中找异。
二、帮助学生对问题情境信息进行正确的表征。
只有对情境信息有一个正确的表征,学习才能顺利的发生或进行。
三、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同步表征。
表现在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相信学生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时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动辄就批评他笨或是懒。其实本质上,他们并不是学不会或者是不努力,只是他们表征的方式与教师的表征不同步。
四、在教学中教师要敏感与学生表征的差异。同时运用对话,分析出学生错在哪里,为什么错。
五、帮助学生建立有意义的模块。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只要能够将新知识建立起一个有意义的模块,或者与已有知识中的有意义模块建立起联系,那么知识的学习便会顺利进行。
六、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能力,表现在学生对自我情绪、学习策略等的调控。
郝老师的讲座总是干货满满,光今天的笔记我就记了整整的十页,但是每次学习都是对自己思想的一种刷新。感谢新网师中这些领路人的存在,让我们能够在如此高端、专业的学习平台进行自我的学习和知识的更新;感谢在如此浮躁的社会当中,还有如此专业和纯粹的学习组织的存在;感恩自己能够在教学的第五年里就遇到新网师!希望自己在以后的五年、十年、二十年当中一直沉潜于新网师,踏实学习,获得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