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何Book《影响力》共读

【实践】交谈中的“确核”在互惠、承诺、认同上的效用。展示是一种互惠吗?

社会认同原则,对于事情的第一判断标准来源于别人的意见,你看到别人在做的事情,就会认为他是恰当的。——想起多年前一人的表述,此刻联想到“雏鸟情节”

书中主要提到七大原则:互惠原理、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

不知道大家对影响力这个概念是怎么理解的?什么样算真正的影响力?

影响力不是领导力、说服力、权力,是一种慢慢建立的独特人格魅力。

1、真诚和信任是构建影响力的基础。

一、互惠原则

想了解这个影响力,必须先了解人的固定行为模式。

固定行为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构成模式的所有行为每一次几乎都是按相同的方式、顺序发生的。

固定式思维决定着你的行为,一套固定式思维也会有一个触发特征,这个触发特征会不自觉启动一个sop流程。

这就是互惠原则的应用,也就是想让你欠下人情债,

我们潜意识中会想着给予回报,从而被达成某种目的。

尤其是在我们国家这个人情社会中,互惠互利的做事风格/准则一直留存。

也流传了很多诗句“投之以李,报之以桃”,你来我往等等。

而懂得互惠原则的人开始利用这种原则刻意建立一种利于自己的人脉关系网,这就是他们最有力的影响力武器。

尤其在一些需要疏通关系才能获取发展的行业里面。

互惠原则放在自媒体平台,如果懂得这个原则的人,刚加上你就会给你发一些【资料】,当做见面礼。

第一步就增加了信任度,如果你有一点付费意识,可能在不长的一段时间里面,你就会为他付费。

二、喜好原则

喜好原则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所有人际关系、工作。

我们很容易被外表长得好看的人所吸引,并且潜意识给这些人附加一些正面特点,比如才华、善良、诚实等。

三、社会认同原则

这个原则跟从众心理类似,当你对自己的选择不确定的时候,你会大概率将别人的选择作为你的判断标准。

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如果你走路正好看到前面的手机和钱包掉了,你会去捡起来提醒他吗?

如果看到同行的陌生人A同样看到了但是置之不理,当你在纠结要不要提醒他的时候,陌生人A的行为大概率会成为你的标准。

反之,可能会成为你下次做好事的标准。

那社会认同原则具体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对于事情的第一判断标准来源于别人的意见,你看到别人在做的事情,就会认为他是恰当的。

但是这个原则容易被别有心机的人利用,来达到目的。

1、当我们不确定怎么做才最好时(不确定感)

对某件事情缺乏判断,你大概率会参考身边人是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

2、当最佳做法的证据来自大量其他人时(从众)

相信做这件事情的人足够多,这会让你更加相信这件事情

3、当证据来自跟我们类似的人时(相似性)

有种找到了组织,同是天涯沦落人,大概率会做出同样的决定。

但这个原则也是有不好的一面,比如劝导性标语/沟通,容易在信息里把不良行为渲染得过分普遍,反而让它变得“正常”起来。

把握好社会认同的程度,误导性的标语/行为会让不好的方面变得合理。

比如,你要去迪士尼玩,发现门口有提示说”禁止私自携带零食饮料”,那有些人是不是会猜到迪士尼园内卖的食物比较贵。

大家会有意识地带吃的喝的,避免被坑。

如果人们得知,只有少数人在做一件事,那他们也不愿去做。

但要是他们得知,虽然现在做这件事的人还属少数,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他们就会跳上潮流的大车去做这件事。

这是一种结合现在趋势和预测未来的原则-未来的社会认同。

就拿当下房价趋势和买房的人来说,

一小部分人对未来的房价走势抱消极态度,认为未来房子越来越便宜,甚至以后都是白菜价格,这部分人是不会花更多钱去买房或者投资的。

那一部分人看到他们不买房了,也保持谨慎态度去看房,可能结果就是一直观望房价趋势。

导致的结果是现在本身经济下行,大家更想把钱留在手里,不再去买房(即使是刚需,尤其当下年轻人的世界观消费观发生改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