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社区干部展示工作群截图引发热议:48个微信工作群轮番轰炸,每日需上传数十张工作照,签到打卡占据大半工作时间。此类现象折射出形式主义在数字时代异化为“指尖上的负担”,亟待根治。
一、数据迷思催生新型形式主义
痕迹主义泛滥:工作留痕、走访异化为“拍照留档”、“定位打卡”;
报表依赖症蔓延:数据填报量较三年前增长幅度巨大;
群聊绑架症成灾:某乡镇干部27个考核群,夜间消息仍不停闪烁。
当工作群变成“压力群”,打卡软件沦为“电子镣铐”,不仅消耗干部精力,更割裂了干群血肉联系。某驻村书记坦言:“每天两小时填表,走访群众时间反被挤压。”
二、病灶在于考核指挥棒失灵
考核标准错位:重“痕迹”轻“实绩”,将截图数量等同工作成效。
技术应用错位:数字工具本应提效,反成基层新负担。
权责关系错位:上级部门“一键转发”,基层干部“万能接盘”。
某县作风办调研显示:68%的干部认为“工作群已沦为责任推卸工具”,上级部门通过@所有人即可完成“工作部署”。
三、破形式主义需制度与技术双赋能
(一)制度革新
建立“群聊准入制”,省级统一规范工作群数量及用途;推行“无会日”“无表周”,某省实行后会议减少40%;考核权重向群众满意度倾斜,某市将台账考核分从30%降至10%。
(二)技术赋能
开发全省统一政务平台,破除“信息孤岛”;运用AI自动生成基础报表,某区试点后填表时间缩减70%;设立“数字减负”监测系统,自动预警过度留痕行为。
(三)作风重塑
开展“进千家门、知万家情”活动,让干部重回田间地头;建立“形式主义举报直通车”,某市三个月收到有效线索142条;领导干部带头“潜水工作群”,某县委书记解散9个冗余群组。
当前某省试点“数字瘦身”行动已现成效:基层干部手机工作群精简66%,各类报表压减58%。一位乡镇干部感慨:“现在每天能多出3小时帮农户解决实际困难。”
破除形式主义非一日之功。当我们把干部从手机屏幕前解放出来,把精力从应付检查转向服务群众,方能真正畅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唯有卸下指尖重负,实干者才能轻装上阵,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无愧于民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