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是什么?是对这个世界的洞察。大概念又是什么?理解这个世界的工具。
2、决定你能看到,看不到,看错的,是什么?是你的理解力,先天的认知(心智结构)
3、教学,通过设计,达到理解。
认识世界,一定从误解开始,误解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误解是基本问题,如三打白骨精,唐僧和孙悟空谁是对的?学生往往认为孙悟空是对的,这是误解。而为什么唐僧而不是孙悟空是对的?唐代表品行,孙代表着本领。需要通过大概念让学生理解。让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下限,力争到上限。发展理解需要教师和教学。
设计的层次:确定教学目标(大概念)(突出、围绕核心目标),设计基本问题——设计评估,设计作业,表现性任务——设计教学。
聚焦活动的教学错在哪里?为了活动而活动肤浅的感受层面,因为没有引入大概念,没有重要问题,没有核心作业,所以理解始终在最表层进行。聚焦灌输的教学错在哪里?学生没有学习的过程,如领会才是真经本身,而不是把佛经直接发给学生。
4、理解“理解”:理解是此在(人)的存在方式,人活着就是“在理解”“去理解”“理解着”。一切学科的本质都是理解,只不过语言不同
不同语言、不同试教构成了不同的概念、学科。理解,就是把对事物的印象,在头脑中建成图式(无论他是否符合事实)叔本华说,世界是我的表现。偏见就是真理。理解就是打破偏见和误解,打破旧模式,构造新图式。但是,我们总是把别人理解的结果当成知识,甚至当成理解本身,而其实它们只不过是信息而已。理解不等于知道。理解是个动词,而当它成为名词时,就变成知道了。
举例:如《约客》中: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教参认为是作者寂寞无聊的心情,而我们要抓住“闲”这个字让学生进行理解,指作者内心的悠闲,这是大概念。再如王维的诗,空是诗眼。
5、 理解是个整体,六侧面: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
(1)解释是最好的大概念。大概念:用来理解的图式与理论。语文的大概念是什么?(深度思考)
(2)阐明:故事性的表达。如短视频《二舅》。中国寓言特点,为了说服某个人(某类人),虚构故事(故事是虚构的,用归谬法),暗含道理(道理往往是不用明说。一目了然的),生活场景(语境是第一位的)。如干老师的古文教学,不让学生背诵?通过句读,让学生标点,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关于诗歌教学,你如何理解这首诗?学生能找到诗眼,就说明理解了。
(3)理解需要将我们的想法、知识和行动同具体情境相匹配。应用。(教学情境?)应用,场景,陌生化??(此处不理解)
(4)神入:感受到别人的情感和世界观的能力。这里特别强调对反对自己、自己反对意见的同情理解。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摆脱个人反应转而去获取别人反应的能力。有意愿地尝试感人之所感。
(5)洞察是冷酷的,以旁观者的角度看解析事物。批判性的、富有洞见的观点。(神入和洞察的一体两面关系)
(6)自知,元认知,纠正自己的偏见。信息茧房概念。我们的智力盲区使我们容易使我们接受合理化解释,能为我们原来的观念加持的内容。世界处处充满偏见,从浅层偏见迈向深层次的理解,不断向真理靠近。
6、界定理解:可迁移性、获得的最好方式是揭示式学习及“应用”。篇章页上的语文要素、交流平台、精读课文的课后第1或2练习,略读课文的上课提示。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集中体现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运用。
如:三年级上册,双线组织单元,(人文、语文要素)加强单元整合。必须围绕语文要素教。备课时思考大概念是什么,基本问题是什么?
大概念: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基本问题:哪些词句吸引了你?是什么吸引了你?教学与理解过程:精读与略读,在阅读理解中理解大概念。表现性任务:写出一个人的特点。写得有特点(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