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过一篇报道,香港大学之宝“三嫂”于2017年11月25日安详离世,享年90岁。校友纷纷向名闻港大的“三嫂”致以悼念和谢意,赞扬她为港大留下了光辉传承。
2009年,香港大学的荣誉院士头衔颁给了一位目不识丁的保洁员—82岁的普通老太太袁苏妹。袁苏妹,广东东莞人。因为丈夫在兄弟中排行第三,三嫂这个称谓被港大人称呼了半个多世纪。
三嫂没有上过大学,也不知道什么是“院士”。她一生只学会写5个字,却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她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44年如一日地为学生做饭、扫地,日复一日地用一颗母亲的心来关爱学生,在港大做的琐碎的小事情就成了她全部的工作。
港大自1955年起设立名誉大学院士衔,历来获得这项重要殊荣的,不是拥有崇高学术地位的学者,就是曾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显赫人物。而这一次,香港大学破天荒将终身名誉院士的殊荣,颁给这位基层员工,使她成为港大第一位平民院士。
她被安排压轴出场。这一天与她同台领奖的,有汇丰银行曾经的行政总裁柯清辉、香港富豪李兆基的长子李家杰,以及曾获铜紫荆星章的资深大律师郭庆伟。
在颁奖台上,这位普通老太太被称作“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
授衔赞词中的一段也被各大媒体反复引用:“很多人知道,大学堂有三宝:铜梯、四不像和三嫂。三个宝贝搬不动,移不走,三嫂永远是大学堂之宝,亦是香港大学之宝。”
看到这里,我们所有人都会惊呼,都会震撼,都会感动!
为三嫂!也为香港大学!
一个人的高贵,其实不在于出身,而是在于品德。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其实不在于有多少社会精英,而在于对普通人应有的认同和尊重。
这让我想起了阿巧嫂的经历。
阿巧嫂的儿子在北京上大学,阿巧嫂为了离儿子更近一些,就来到北京一家餐厅打工。这家餐厅位于高档写字楼附近,每天都有很多公司高管到餐厅吃饭。一来二去,很多人都成了餐厅的常客。
阿巧嫂来自偏僻的山村,心灵手巧,有着山区人的厚道和实诚。她平时喜欢做泡菜,做的泡菜酸辣可口,别有一番风味。阿巧嫂也喜欢做鞋垫,鞋垫的花纹样式各异,种类繁多。
阿巧嫂是个细心的人,偷偷观察来店里的哪些常客喜欢吃泡菜,她都记在心里,但是嘴上却什么也不说。只是在客人每次结账快要离开的时候,阿巧嫂就站在餐厅门口,送上一小袋当季的色泽鲜嫩的泡菜到客人手中,客人起初总是很惊讶阿巧嫂的细心和敬业,后来得知是阿巧嫂自己做的,惊讶中又充满感动。
阿巧嫂见城市里的鞋垫也是千篇一律,毫无美感可言,索性又做起了鞋垫,彩线在她手中上下翻飞,色彩艳丽的图案,花团锦簇的模样让这些来餐厅就餐的公司高管爱慕不已。在他们眼中,这么好看的鞋垫仿佛就是艺术品一般,她又将自己亲手做的鞋垫送给了公司高管们。
这些公司高管们工作节奏总是很快,工作压力也是很大。可是阿巧嫂所做的一切让他们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中感受到了与生意场上不一样的温情和暖意,而这居然是一个普通的打工女阿巧嫂带给他们的。当他们穿着阿巧嫂的鞋垫,心里是充满感恩的。
公司高管们想要付钱给阿巧嫂,以此感谢她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可是朴实的阿巧嫂坚决推辞不要,总是说这些值不了几个钱,只要你们不嫌弃就好了。
可是公司高管们总想要偷偷地帮助阿巧嫂,他们打听到阿巧嫂的孩子在北京上大学,而且成绩优异。在阿巧嫂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他们早就给孩子在公司安排好了实习的岗位,实习期间,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孩子掌握专业技能,尽快熟悉工作岗位。实习期一到,阿巧嫂的孩子顺利进入了这家业界赫赫有名的公司。
阿巧嫂也和香港大学的三嫂一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山村农妇,做了一些生活中的小事,用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积善成德,从而让生命绽放出光华。其实她们都很平凡,可是她们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给了我们生活的智慧。
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无论生存环境如何,一个尽力向善向上的人,用自己微薄的光照亮别人,别人也因为你的存在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而一个文明包容的社会,对普通劳动者应有的尊崇和发自心底的敬意,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应是一个社会葆有的理性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