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原本叫通州,因河北有通州,以免混淆,早在清乾隆年间,“扬州八怪”之一的南通人李晴江(李方膺)就在“通州”前面加了个“南”字,其署名“南通州人李方膺”。通州正式改名为南通是在1912年。
近期,有人建议将南通恢复通州之称,并将城区——“崇川区”予以更名,原因甚是有趣,竟是因普通话“南通”与“难通”谐音,“崇川区”与“穷酸区”近音。看似荒唐,却也是一种爱家之情,无可厚非,改名倒是不必。
过去,南通的交通的确比较“难通”,南临长江,东入黄海,北为沼泽,只有西通扬州,有人形容此为“口袋地”以至成为兵家及商家不争之地。后来,晚清最后一位状元张謇实施实业救国,开发南通,开辟了天生港,建立了大达轮埠,从而开通了江路,东连上海,西通南京。真正改变南通“难通”局面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南通港的开发、公路的建设、飞机场的建立,铁路的开通,使得南通的交通四通八达,尤其是在近期,跨江大桥、高速公路网的落成,加上筹划中的贯通长江南北的轻轨、江底隧道工程,南通的未来不只是“不难通”而是会如龙腾飞。
说到南通历史,就历史的延续性及地域的整体性而言,不可谓悠久,但,其局部如海安西部、如皋西北部,早在秦以前就已形成陆地,那时的海阳便是如今的海安,可以说,海安是南通文化的发源地。时光上溯到周初,当时南通除海安、如皋,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陆地,其区域属邗国境内,周武王封姬叔于邗,邗,东临黄海,南隔吴国于长江,西与如今安徽的舒城、六安、霍邱等地相邻。
直至南朝梁武帝年间(公元502年-549年),如今的南通市区才开始露出江面,当时被称作胡逗洲。唐时,胡逗洲上居住的大多为被流放的人,以煮盐为业,设置盐亭场,属扬州广陵郡管辖。天宝七年(公元748年),鉴真大师第五次东渡日本经过胡逗洲,并在狼山(今南通紫琅山)停留。
至10世纪初期,胡逗洲与另一个沙洲-南布洲连接,整个沙洲的范围向东扩展到了今海门一带。
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因地处偏僻,盗贼四起,便建立营地,派兵镇之,这可算是南通城始建之期,其后,历经千余年的积淀,在中华文化的大熔炉中,逐步的蕴育出深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南通城的历史不算悠久,但其丰富的文化内蕴却不容小觑,那些曾经发生过的磨难、那些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那些奇妙的神话传说,以及极具争议的特色方言语系探究、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还有之所以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缘由等等,非仓促可道尽,亦非凭小可一己之力可透析,仅以此文作个引子,切盼有识者参与探究,尽展家乡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