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抄詩
早課抄了當代詩人谷禾的詩歌《目击一顆流星》。幾乎每年的夏夜或冬夜都會有機會看到夜空中有流星滑逝,衹要在寂靜的夜裡孤獨地行走時,時不時望幽邃的夜空。
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對茫茫夜空满懷敬畏,有過無數次置身曠野星夜的經曆,也不衹一次地不經意間看到夜空中有流星瞬間滑落。如果流星可以是一種象徵,是否可能用這美好而短暫,可望而不可即的星辰,來象徵生命中的一些人——那些萍水相逢的人,擦肩而過的人,不能與之共度今生的人……一些事——美好的時光、幸福的時刻,永遠不可挽回的一切的過往……
上小學高年級時,得到一本書——《天文知識》,那是我平生第一本與天文——茫茫夜空有關聯的科普讀物。上中學後,讀的書漸多了,我開始喜歡“天文”這個名詞,當然衹是從咬文嚼字的層面去分析理解。許慎《説文解字》裡説:“文,錯畫也,象交文。”意思是説“文”字的本義是指“交錯畫的花紋”。那麽漢語詞汇中的“天文”是否可以簡單理解爲天空(夜空)中的“錯畫”。我看過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所謂“四象”的古圖,也見過“二十八宿”的天空分布圖,還見過缘自西方的十二星座圖……事實上,神秘且浩瀚的夜空無異於一幅穹窿畫卷,讓每一個願意仰望星空的人心懷敬畏!
二、記事
這一段時間事情很多,有用的少,無用的多。事實上我並不清楚何爲“有用”,何爲“無用”。
這學期的選修教材選的是“先秦諸子選讀”,這幾天正講到“《老子》選讀”和“《莊子》選讀”,一直糾結於“有用”與“無用”之間。於我而言,讀書衹不過是爲了消遣,除此再無二用。老子説“有”爲體,“無”爲用,“有”是要通過“無”來發揮作用;莊子説“無用”是爲“大用”。任何事或許都無需太過糾結——“爲無爲,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
昨天晚上睡得早,不到十點;今天早上起得早,不到五點。周日没有課,不用上班,早上的時間很從容。不當班主任的三年,是我三十多年教書經曆中最爲輕松、自在的一段時間,雖然每天上班、下班也都要打卡、刷臉,每個工作日也都奔波、忙碌……但相對於班主任而言,幸福指數要高出許多。這段時間在電脑前坐得時間長了,使用鼠标的時间長了、次數多了,右側肩膀一直在剧痛,經常會在睡夢中疼醒。有些事,有用也好,無用也罢,總會堅持着做下去,而這一切都與智商和情商無關——“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三、讀書
異史氏曰:“性癡,則其志凝,故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無成者,皆自謂不癡者也。且如粉花蕩産,廬雉傾家,顧癡人事哉,以是知慧黠而過,乃是真癡,彼孙子何癡乎?”
這是《聊斋志異·卷二·阿寶》的最後一段。中學時讀《白話聊斋》,那時於情還很朦朧,應該是將懂未懂吧,讀到《阿寶》這篇時總會去想象阿寶的美麗和孙子楚的“癡傻”,當年的價值觀讓我做出的判斷是“傻人自有傻福”,衹要執着堅忍,做事就能成功。而今重讀“聊斋”,深覺這是一個真正美麗的愛情故事。
四、聽歌 發呆
午睡睡到自然醒,陰天,剛醒時有些發苶,分不清早午晨昏。冲一杯熱茶,坐在書桌前,随手翻着剛剛到的《中華遺産》,時不時望望窗外雲層低垂的天空,音箱裡無序地傳出或熟悉或陌生的歌聲。
《昨日重現》(Yesterday Once More),熟悉的旋律,回響在耳畔,深入到内心。三十多年了,每一個音符,每一句歌詞,满满都是舊時光的味道——經典、懷舊,令人落涙……一首歌,三部電影,那些經典的圖面常伴着熟悉的旋律閃現——一切恍如昨日重現,讓人不禁感嘆:愛情最初的樣子,真美!
…… ……
下雨了,“我不能撩開這細雨瞧你,它仿佛在夢裡落着,没有年日的記憶了……”——郑敏《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