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继续听著名教育科学研究专家孙云晓教授讲座《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孙云晓教授的公式是: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
那怎么说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呢?
如培养孩子爱画画的习惯,今天叫他画一只小兔子,明天画小兔在吃青草,增加画青草或草地,后天在草地上画几朵花,再后天在天上画白云太阳。这样一天一天的增加,画画的好习惯就自然的养成了。
克服坏习惯怎么用减法呢?如孩子坐不住板凳是正常现象。一位细心的妈妈观察写作业的儿子,一会喝水,一会撒尿,不到一小时出来四五次。这位妈妈看在眼里却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写作业前给孩子提了个建议:坐下前把该办的事办好,我看你写作业时出来3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果真少出去一次;过几天妈妈又提议再减少一次,孩子又轻松做到了。父母的要求依次递减,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业写完,既帮孩子克服了不良习惯,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心。
对于儿童的偏差行为,不可立即要求孩子全部改掉,而是采取渐进方式,分阶段逐步要求孩子递减不当行为的发生次数,最后减到可以接受、甚至完全没有。这种方法需要坚持和耐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不能希望这些坏习惯在一夜之间踪影皆无。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才能看见他们的进步,才能坚持到底,有所收获。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环境养一群人。这就是说环境对人的性格、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潜在的巨大作用。孩子们在学校进行卫生打扫时劳动认真,地面打扫得干净整洁,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九的孩子不乱扔果皮纸屑,不乱吐口痰,卫生文明习惯非常好。而当孩子们到校上课进校门前,中午、下午放学出校门后,来到街上,再看看,孩子们买零食,吃东西后,果皮纸屑,包装口袋等到处乱扔。这又形成了两种卫生文明习惯的鲜明对比。同样的一群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卫生文明习惯呢?主要是环境影响。
父母都希望我们的孩子是有爱心的,因为有爱心是做人的根本,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的人格,孩子必须有爱心才是教育的成功。但是现在很多孩子都比较自我,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说话伤人,不体谅父母艰辛,对老人没礼貌。
孙云晓教授的公式是:培养爱心从培养孝心开始。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很难想象一个连父母都不关心的人如何去关心他人。环顾我们四周,对父母的冷暖不管不问,对父母的疼痛视而不见的人并不少见,我们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付出如果打100分的话,那么对父母远不及10―20分。而这些性格习惯的养成和父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孩子在小的时候对父母并不是漠不关心,有时候你生病了,辛苦了,孩子会看在眼里,会围过去问:“妈妈(爸爸),您怎么啦?难受吗?”“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人之初性本善,怜悯之心是爱心的初始,孩子会关心父母。而很多父母都会回绝孩子的关心:“我没事,你玩去吧!”有时候孩子高兴的帮忙做家务,父母也会阻止:“你不用管,好好学习就行了。”久而久之,孩子认为父母不需要他们关怀,家务不需要他们做,认为父母的照顾理所当然,就成了白眼狼。人生下来都是好孩子,个性相差也不大,但是受不同的教育,养成不同的生活习惯,随之差别就很大了。
好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贵在长久坚持。让我们从自身做起,营造良好环境,用加法培养孩子好习惯,用减法克服孩子坏习惯,让好习惯伴随孩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