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3,4年前左右,有位我非常尊重的人说:聪明人总是容易在现在的环境中看到不好的地方,容易挑剔,这其实不好。
人群中,我敏感的察觉,那束目光扫过我。
直到这周前我都不知道,那个时候我们并没有太多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沟通,她是怎么知道我是个挑剔的人。
这周,我做个了小宣讲,得出了一个在初级层面没有问题的结论之后,请参与者举手投票,同意或不同意。
我看到了一个姑娘,没有举手。同意与不同意其实并不重要,每个人都有保留自己观点的权利。重要的事,我看见了她眼中的思考……和挑剔。
明明白白的,绝对的,在眼睛里。我眼前忽然出现了当年他人视角中的自己,我猜测,和她一模一样。
思考是一件超级棒的事,有思考才有后续的一切。
挑剔并不是,它和完美主义紧紧相连,在绝对意义上并不是一件特别值得鼓励的事情。
我想起了之前和这个姑娘的一段小对话,那个时候就有感觉,这是个有想法会思考的姑娘,或者,也是个非黑即白的姑娘。
我之所以这么敏感的察觉这一切,因为那就是几年前的我。
那个时候,世界上的事情分为许多个两种:
认可的和不认可的;
值得做的和不值得的;
我看得上的和我看不上的;
在一个讲座的前半个小时,我绝对是评价性的:要么完全投入,要么拉倒混混算了。书几乎只看国外作者的,国内的书看到作者名字,几乎连攻略都不做直接pass掉了。
甚至就在几个月前,我还在朋友圈好心的推书,值得看的和请绕行的。
挑剔这个词,简直太贴切了。不仅是挑剔,还非此即彼,非A即B,非黑即白……
还好,我的内省智能相当高,也从来没停止思考,加上贵人相助,这些年我慢慢的变化了。
可是姑娘,我憋了几天,实在忍不住想和你分享,因为我真真切切的在你眼中看到了当年的我,我担心你同当年的我一样,因为能力和自信带来的完美与挑剔,阻碍了自己太多的成长。
我要对你说的是:一件事,一本书,一个观点,无论如何,都有值得思考,认可,成长的地方:
我在冗长的演讲中寻找背后的结构,发现听起来似乎无聊的演讲居然有这么棒的结构,这人表达的真好!
我在从各种鸡汤微信文章中学习推广手法,发展各种借热度的玩法和顺滑引入广告的套路,发现人家的几十万粉丝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我最近最爱干的事情之一,就是给逻辑不清楚的“烂书”重新编写各种层级的目录。。。
这些只是一些极端案例,更不要提在看似一般般的内容中收获无数了。
姑娘,请保持你眼中的思考,把找不足的视角换成欣赏的眼光,你会发现,收获更多更多。
以上的部分只是猜测,如果不是那当然更好,就当做我写给3年前自己的一封信吧,也写给3年前提点我的人,我永远感谢那一份关心与重视;如果是,就让我们彼此共勉,保留骄傲的同时,也打开门,让光透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