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之为21天效应。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支持这种看法的理由是根据我国成功学专家易发久研究,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
第二阶段:7-21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自然”,但还需要意识控制。
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不经意,自然”,无需意识控制。
我虽然对“成功学”之类不感冒,但是对这三个阶段的划分略有同感。
五期“21天挑战"都是全程参与。前两期挑战非常重视,每日都在思考写什么。写的过程也很艰难,,特别是每一次的第二个七天,简直是灵魂拷问式的写作。第三期挑战,时间安排不当,写好了却没有按时发出来而失败。我因此而做了深刻反思,还写了一篇《穿过那道窄门》作为写吧第二阶段的小结,鼓励同伴们继续写下去,也反思调整自己,鼓励自己坚持到底。待到第四期,我已经养成了每日记录的习惯,不再为书写的内容发愁,顺利完成挑战。第五期挑战,我开始有意识地梳理自己的观点,聚焦教育教学实践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写作提升自己的工作效能和生活质量。
因为本人的愚笨,每个阶段的时间拉长了一些,整体的发展轨迹却对应上了上面的三个阶段。
作为写吧活动发起者之一,21天写作挑战发起的初心也是基于21天效应,期待通过这样的写作挑战以及写作共同体成员的互助,可以激发伙伴们的写作欲望,帮助大家养成写作的习惯。
助人的实质是助己。
五期活动里,在活动组织中的付出,我大多数情况都是在欧的倡议下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对于每一次活动提点小建议,具体的活动组织都是欧做的。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对自己写出的东西负责,对同伴的文章做欣赏,中间做了几次阶段小结,为此付出了部分时间和心力。我的付出仅此而已。
再梳理自己的收获,我享受到了写吧的很多“福利”。
福利之一:发起者福利。作为发起者,我总不能不参与吧。于是,我俨然以发起者的角色,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在写流水账严重怀疑自己文字的时候,还是因为写不出来发出灵魂拷问的时候,还是因为挑战失败自我感觉很挫败的时候,仅剩的那一点自尊告诉我:你是发起者,不可以退缩。就这样,我坚持下来了。这一种坚持,恰恰弥补了我的短板:做事三分钟热度。我喜欢不断尝试新的事物,挑战新的任务。一旦新鲜劲一过,或者挑战失败,就觉得没有意思,再也坚持不下去。要把一件事情做精、做深、做宽、做大,没有坚持就没有可能。五期,100多天,我居然坚持下来了,打破了自我认知的极限。原来,只要我愿意,无论多难得的事情,都是可以坚持的。
福利之二:参与者福利。以前,我只是觉得写作很重要,做老师教孩子写,自己就应该养成写的习惯,给孩子们做榜样,并非特别喜欢写东西,只是享受随性而写的乐趣。参加写作挑战,一百多篇文章,篇篇都要见“公婆”,于我,是一种任务,也是一种痛苦。记得第一篇文章就取名为“我的流水账”,中间也有好几次流水账。可是,总不能天天记流水账吧。于是,为了让自己的挑战文章不至于太难看,我开始想各种“招”。观察孩子的生活,刻意找孩子聊天,记录和孩子的交往;思考班级的管理,将思考变为文字;反思自己的教学,将课堂记录下来;记录自己的学习轨迹,无论是网上学习,还是外出培训活动,还是学校内部活动,抑或是读书的收获、聊天的感悟;记录自己的生活,日常的,细碎的,亲情的,友情的,居家的,外出的……就这样写到今天,发现自己再也不用为写什么发愁。对自己的写作要求变高,每一次书写,都想找到一个切入点去思考,将写作与教育联系越来越紧密。期待自己的教育写作朝向专业化。我相信,只要参与,总会遇上庆典。
福利之三:欣赏者福利。写吧最大的福利,其实是对同伴们的“每日欣赏”。五期的写吧成员,每一次都有成员离开,也有新人参与,还有离开几期后又一次参与的伙伴。每个人的每一次挑战文字,都是一部“个人成长史”,极具个性。温婉的,豪放的,感性的,理性的,白描的,概括的,抒情的,说理的……轮流欣赏每一个成员的文字,不光是开了眼界,长了知识,学了技法,更是在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总会一点一滴地滋润到自己的心灵。
在写吧,我得到的远远大于付出的。如有第六期,第七期,第N期,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即使再无写吧,我仍然会坚持写下去。因为,写吧已经在我的内心深处埋下了写作的种子,我会让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