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感觉就像微醺,幸福快乐,但无法持久。其实这是多巴胺的效应。喜欢/爱情的感觉就是这样。大脑体验到那种兴奋,之后因多巴胺水平的回落又意犹未尽,于是希望能再次体验。这也许是自然安排的机制,不能总是巅峰状态。如果一个人成天时时刻刻都像吸了大麻或者喝高了大酒一样,就无法沉静下来理性思考。多巴胺需要加油,也需要回落,才能再次体验峰值。这样的峰谷对比才能激励人生存和上进。多巴胺的感受是个幻觉,但人生能够有这样丰富多彩的体验是一种恩赐。我从小就觉得人生的意义既不是快乐,也不是对比之下的痛苦,而是包罗万象的体验。
也许这就是多巴胺转换为内啡肽的主观感受结果。
以下摘自万维刚老师的精英日课:
"平常状态下,我们保持有意识的机警,大脑的前额叶皮层活跃,脑波是β波。当你进入工作状态,“心流”的前兆是大脑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这两种激素。它们能帮你集中注意力,提升敏感度。
等你慢慢关闭掉大脑中的一些声音,β波就会逐渐被α波所取代。α波,我们上次讲过,是一种安静舒适的脑波,比如说做白日梦的时候会产生α波。这时候你就会获得平时没有的视角,你看问题会有一种新鲜感。
等到你进一步深入,大脑会分泌“内啡肽”和“花生四烯酸乙醇胺”(也叫“大麻素”)这两种激素。它们的作用是减轻痛苦,你的不适感和压力都减弱了,这将进一步让你集中注意力。特别是这个“花生四烯酸乙醇胺”,它特别擅长建立遥远的连接,把头脑中两种不同的东西连接起来,这就有可能带来创造性的发现。
当你真正深入到极致的时候,大脑将进入θ波状态 —— θ波通常是我们在睡眠中才有的脑波,这个时候你的大脑已经处于一种半睡眠的状态。现在更多的区域关闭了,潜意识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我们有意识的理性思维处理信息的带宽非常低,大概每秒钟只能处理120个比特。要知道,如果有一个人在你旁边说话,他提供的就是60比特 —— 如果两个人同时和你说话 ,那你脑中的所有带宽就都被占完了。
可是潜意识接收信息的量就非常大了,甚至有人说是每秒能接收上亿比特。这个理论我不太理解,如果我意识不到,那这些信息存在哪里了呢?
但不论如何,我们在潜意识为主导的心流状态中应该能够接收和处理更多信息,更容易建立想法连接,计算的速度也更快。
到了这一步,大脑会分泌“血清素”和“催产素”,这两种激素让我们感到和平、幸福、充满信任感,正好有利于把信息综合起来处理。
为什么我们在心流状态中做事会感到毫不费力,还充满愉悦感?因为前面提到的在心流不同阶段出现的这六种激素 —— 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内酚酞、花生四烯酸乙醇胺、血清素、催产素 —— 都是带来愉悦感的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