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
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于1968年通过实验发现。一般而言,这种效应主要是因为教师对高成就者和低成就者分别期望着不同的行为,并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们,从而维持了他们原有的行为模式。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实验者认为,教师因收到实验者的暗示,不仅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有更高期望,而且有意无意地通过态度、表情、体谅和给予更多提问、辅导、赞许等行为方式,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这些学生,学生则给老师以积极的反馈;这种反馈又激起老师更大的教育热情,维持其原有期望,并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关照。如此循环往复,以致这些学生的智力、学业成绩以及社会行为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靠拢,使期望成为现实。
接班以来班级成绩很不理想,但是自己的状态却比之前接两届成绩不错的班级稍显安定。我想这里就是罗森塔尔效应在起作用。
首先,领导基于各种因素考量,让我中途接班,可能认为我至少不会让这个本就羸弱的班级出大乱子。这是一个美好的预设,一个假定的成功期待。即使,我没有像罗森塔尔实验里的学生被给予更多的特殊照顾和优待,但是,我开始在心里不断地鼓励自己,让自己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工作,看待班级,看待每一个学生。好心态,好生活。我充实而愉快地和学生努力着每一天。
其次,在接班之初,我没有照例与先前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们做任何调查访问。年级领导发给我年级成绩,我仅仅晃了一眼——有差距,就没再细看。久而久之,束之高阁,再未打开。我隐隐约约知道班级很差,但我有点儿自欺欺人的不想让这个现实那么直愣愣,亮堂堂地落在我面前。所以,我试图把这个班级的过去屏蔽,试图把一个个学生之前的样子彻底抹掉。我倔强地用接初一新生的空白来接纳班级里的每个学生。
我记得我和学生初见面,入班时这样说:“不管你愿不愿意,也不管我愿不愿意,我们初三一年要一起度过。人生重新开始的机会不多,但你们却幸运地比其它人多了这么一次机会——我们一起重新开始。说实话,我没有向你们之前任何一个老师打听你们的过往,也没有对着升级考试的成绩单来衡量我还没谋面或者不熟悉的你们。因为,我只相信我看到的和我亲身经历的。所以,截止目前,你们在坐的所有人在我的眼里都是一样,没有优劣之分,没有好坏之别。当然,从今天开始,你们的一言一行就在重新塑造我眼中你的新形象。我给大家每人这样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也希望大家能够珍惜,用新的、积极的面貌来面对初三,来面对我……”
就这样,我用“只如初见”的美好开始和这样一群孩子朝夕相处。因为屏蔽了之前的所有,所以,每个人看起来都那么可爱。即使有懒惰的,松懈的,颓废的,因为都是第一次,我有足够的耐心来引导,有足够的心情来包容,有足够的理解来善待他们,所以,很快,接之前的忐忑此时烟消云散。在我自制的封闭城堡中,我自私地认为,我这个班的孩子是最好的。
希望我和我的学生都能成为罗森塔尔效应的理论印证者。即使不能,它至少让我们获得了宁静、和谐和愉悦。
鲁迅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想我这条路或许正是这样。
期待中前行,努力中奋进,坦然中无愧,淡然中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