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有一篇入选中学课本的文章《伤仲永》,讲了一个“幼有神童之誉,少怀大志,长而无闻,终与草木同朽”的悲伤故事。
方仲永没有上过学,五岁时突然就会提笔写诗。他父亲拿给秀才们看,公认写得还可以。
他父亲就天天领着孩子到处赶场,让孩子卖文赚钱,不让他上学。
长到十二三岁的时候,写东西就一般般了。等到二十岁左右的时候,“泯然众人矣”。
这里,王安石强调的是学习的重要性:人光靠天赋是不行的,必须学习。
但在现实中,父母看孩子聪明便让孩子卖艺而不去上学的,绝对是少数。
常态应该是:“这孩子很聪明,应该送去学校读书啊!”
可是,有很多聪明的孩子,即使上了学,最终也还是没有做出多少成绩。
正如我高中时代的一个同学,头脑聪明,天天在课桌下面看小说,最后考上的是北大。
——这样气死人的聪明孩子,恐怕每个学校总会有那么一两个,成为学生间的传奇。
后来呢?他在高手如云的北大念了一段时间,适应不了,转学到地方一家高校去了。
机缘凑巧,我也曾接触到一些清华大学的本科生,“天之骄子”,后来却在高手层面的竞争中被淘汰了。走到社会上,也没有太大成就。
不可否认,头脑聪明是一个人做出成绩的天然优势。付出同样的努力,聪明的人往往比智力普通的人收获要多。
但是,在多数情况下,聪明可以给人一个高起点,未必能给人一个更辉煌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