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荐的是迪迪埃•埃里蓬的《回归故里》和塔拉•韦斯特弗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都是作者颠覆内在认知、跨越阶级后对自身成长的反思,那种接受过去,接纳自己,与自己和解的同一价值观让我将二者联系。我们总是在回望过去试图追寻些什么,试图以史为鉴,过去总是美好的,因为一个人从来都意识不到当时的情绪,我们只对过去,而非现在,拥有完整的情绪。个体对过去的了解是有限的,并永远局限于别人的告诉。过去是虚无缥缈的,只有未来才有分量。
关于“观念”。一种理论的力度和价值,恰恰在于它不满足于记录行为主体行动的目的,而是致力于通过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方式看待自己行为和身份,进而改变等级观念和条条框框造就的社会惯性,从而拥有新的世界观和政治观的自我再教育。
关于“阶级”。社会阶层客观存在,属于特权阶级并不一定会有阶级意识,而这恰恰展示了他的社会身份。他们以“社会契约”、“社会共识”取代阶级关系与阶级差异来维系社会稳定。只掌握真理却不拥有权力,或委曲求全的唯命是从,亦或是偷偷摸摸的我行我素。
我们今天对自我阶层、自我意识的审视重要的不是我们将自己变成了什么,而是我们在改变自己时做了什么。“解放”比“颠覆”更真实,我们只是为较之过去有一点变化,向旁边挪了一小步,跨越一些历史设置的、约束我们生存的边界,而进行的自我重塑。通过度量我们过去与现在的距离,理解他人,谅解自己,尊重疼痛,敬畏苦难,承认生命中的不确定性,不再为过去耿耿于怀,结束自己的“流亡”找寻到心灵的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