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经说过,自己在50岁的就已经领悟了上天赋予自己的天命。这个“天命”其实也就是孔子的志向与理想,孔子这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恢复西周时期文王所设立的礼乐制度,并且将它传播出去,让天下人认识到儒家,礼法。那么,孔子在实现理想的途中又经历了什么呢?
因为当时鲁国实在是太混乱,而且已经没有办法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了,所以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就离开了鲁国。之后,就开始了他的周游列国。开始,他先是到了卫国。不过,后来因为卫灵公喜好美色超过了喜好自己的思想道德,所以孔子由于对于卫灵公的失望离开了卫国。离开卫国之后,孔子又再次来到了陈国。陈国跟别的国家不一样的地方是,这个国家因为实在是太弱小了,所以常年处于战乱之中。而且在战乱的时候,它演绎的还是一个被害者的角色。别的大国动不动就来攻打一下这个国家,就连他们之间打架都会波及到这里。而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想要实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也是很难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像这样一个常年在混乱之中的国家,他们的国君肯定每天都要应付战乱,哪还有时间来管孔子有什么想法?不过,虽然孔子最终都从两个国家离开了,但其实是不太一样的。离开卫国,是因为对当时的国君的失望,让他觉得自己就算待在那儿,也不会有机会发扬自己的政治。离开陈国,其实是因为迫不得已,孔子这时候估计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在这样一个混乱的国家之中,他又怎么可能会有机会发扬自己的政治,实现自己的理想呢?所以,孔子离开陈国其实是特别可惜的,因为这是迫不得已所导致的,并不是孔子自己想主动离开的。如果这个国家一切都很安定的话,那么,距离他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就会多一分可能性。
当孔子从陈国离开的时候,遇上了他此生最危险的几次经历之一。因为陈、蔡两国的国君害怕孔子离开就会成为楚国的臣下,这又会让他们多一份威胁。这时候的孔子已经声名远扬,自从上次的夹谷之会之后,他治国的才能就已经远远的传播到了很多个国家之中,让许多的国家和他们的国君都对他心生忌惮。而这次的断粮对于孔子来说是极为严重的,当时跟随孔子的人好多都饿的站不起来了,但是孔子却依旧坚持讲学。而这也让他的弟子们非常愤怒,而且不解。有一天,子路就去问孔子:“君子也会有穷困的时候吗?”而孔子的答话是这样的:“君子穷,但是他们却不会改变自己的原则。小人穷,他们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甚至不择手段。”其实,子路是并不明白孔子这么做的意义的。在一般人看起来,孔子这样做确实特别不对。现在明明已经是危机关头了,但却表示的好像对其他人的生命一点都不关心一样。但其实孔子这么做是有他的原因的。一个君子,不管到了什么样的地步,都一定要坚守他自己的底线和原则。而这一点,则是除了孔子之外很多人都做不到的。
孔子当时的做法有很多人都不理解,于是他们的内部之中就开始有了分歧。而最后的结果是,孔子派子贡去找楚国求救,得以脱险。
后来有一次,孔子在回归郑国的时候,不小心与弟子们走散了,于是,他就一个人站在那里。这时,有人对子贡说看见了一个人,就像是丧家之犬一样。后来子贡就把这件事如实汇报给了孔子。不过其实,孔子现在确实就如那个人所说的一般,就像是一个丧家之犬一样。丧家之犬指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人此时好像一只没有了归宿的狗一样,不仅十分狼狈,而且还很迷茫。孔子此时的处境,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说,也确实如此。在孔子的心中,这个“家”,指的肯定不是他自己的家乡。孔子在这一句话里面真正想说的,其实还是跟他自己的理想有关。他跑遍了那么多个国家,都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最终还落得一个丧家之犬一般的下场。这个词用来形容现在的他,再贴切不过了。
最终孔子不管经历了什么,他想的其实都还是自己的理想,自己想要实现的礼乐制度。他现在已经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他经历失败,失望,也经历过危险。但是这么久过去,他依旧想的是恢复礼乐制度,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此的执着,说明他的这个心愿到底是有多么的强烈。虽然此时的孔子就像是丧家之犬一样,但是这才是他真正所渴望的,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