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节。
记忆中,似乎每年清明前后都有雨。唐朝诗人杜牧就曾写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诗句传诵了千百年,放在此刻也着实应景。
阴沉的天空,连绵的雨水,仿佛连老天爷也在为这个特别的日子伤心流泪,扫墓人的心情自然也跟着沉重了不少。
而死亡本身便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它意味着天人永隔,不管有多少爱恨,多少遗憾,都再也没有机会去一一诉说了。
但我也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不管之前的雨下得有多大,每当家里人做好准备要上山扫墓时,雨水就会神奇地消失,甚至有时候天空中的乌云也会缓缓散开,太阳倒是不会露面,但也会慷慨地洒下几缕阳光。
只是不知道,是只有我们扫墓时会这样,还是所有地方都有类似的情况。
家中的长辈说这是老祖宗们在保佑他们的后代,同时也让大家扫墓的时候轻松一点。
这当然是迷信的说法,但又何尝不是一种心理慰藉?我们虽然再也见不到那些亲人了,但他们并没有离开,只是换了一种形式默默地守护着这些子孙后代。
可惜,我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去扫墓了。
很小的时候,最喜欢跟着爷爷去扫墓,他不是一个爱说话的人,不会像奶奶那样一边烧纸一边说一堆话,比如“太公太婆,你们要保佑这些后人啊,保佑大家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保佑工作的大人多赚点钱,保佑读书的孩子考上好学校……”这类的,而且翻来覆去都差不多,我都会背了。
爷爷只是安静地在旁边做事,清理坟头上的草,一个一个挂好青,再顺便拉一把在旁边跑来跑去差一点摔倒的我。
那时候的我太小了,根本就不懂事,虽然懵懵懂懂地知道在这里不能吵闹,看着那一个个坟头心里也会涌起莫名的伤感,但奶奶嘴里说的那些人,毕竟我一个都没有见过,所以只能老实一小会儿,然后就又待不住了,被大人们喊着磕下几个头,插上几柱香,就和其他孩子一起溜走去摘映山红了。
直到后来,爷爷去世了。到了第二年清明节,我扶着奶奶走到爷爷的坟头,奶奶一开口喊出爷爷的名字,我的眼泪就跟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使劲往下掉,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了清明节的意义。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们不可能每一天都活在悲伤里,所以在其它日子里,我们把悲伤和思念藏在心里,努力地工作、生活。直到清明节这一天,我们不必再假装坚强,可以放肆地流泪,尽情地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
再后来,外婆也去世了。从此以后再也不会有一个人时不时就给我打个电话,开场白总是那句:“你忙不忙啊?我没什么事,就是想和你聊聊天。”结束语也永远都是:“你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别太累了。”她总是那样小心翼翼,生怕打扰了我们的生活。
而当时我早已结婚生子,成了别人家的媳妇,不仅不能去给爷爷扫墓,也不能给外婆扫墓了。
我也曾跟着陈先生去给他的祖先扫过墓,然后仿佛一下子就回到了小时候扫墓的场景,我不知道那些长眠于地下的先人们叫什么名字、有什么故事,我茫茫然地站在那里,然后开始疯狂地思念着自己的爷爷和外婆,为自己不能去给他们扫墓而感到自责。
之后的清明节,因为要带孩子,我就再也没有跟陈先生去扫过墓了。
几年前看《寻梦环游记》,里面的台词深深地触动了我,“死亡不是真的逝去,遗忘才是永恒的消亡,只要你不被家人遗忘,那么你永远不会死去。”
或许这也是清明节的另一个意义吧,只要活着的人永远思念逝去的人,那他们就永远存在。
此时此刻,窗外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不知老家是否又像以往那样停雨了?很抱歉不能亲自去扫墓,那就让我用这篇文章,遥寄哀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