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说了什么是美,今日就继续跟大家探讨什么是认美、赏美、创美,也即美学上所说的“审美活动”。
一、审美活动
一大早,一个小伙子匆匆地走进一个餐厅。迎面走来一个漂亮的姑娘劈头盖脸一句话:你迟到十分钟了。小伙子摸摸头,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我走的时候,多待十分钟。姑娘转嗔为喜:那好吧,你有没有吃饭?他感激地回:起晚了,没来得及吃。姑娘走到一张放了一本圣经书的餐桌旁坐下,说:那一起过来吃饭吧。他有点迟疑地走了过去坐下,手上也拿了一本书。姑娘接过他的书翻了几下问:你爱看书?他回:是的,但我这时不会看。姑娘:没关系,你随便看,上帝都不会介意的。他疑:上帝不介意,可老板介意呀。姑娘:这边老板不让看书?这时一个服务员走了过来笑着对他说:小陈,你今天没上班,还带了女朋友过来呀?“我不认识她呀,...。”他摇着手,还未说完,就被一个手上拿一本书,气喘吁吁走上来的年轻人打断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更好了解人类的各种活动。有生理本能活动,如吃饭;有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如上班;有伦理道德活动,如上班不能迟到,还有我们要说的“审美活动”,如看书,等等。
审美活动简称审美,它是指在欣赏、创造美的活动过程中,对美的品味、欣赏、体验的一种活动。它是以情感为中介,不需要概念、判断、推理,而是凭借生动的形象进行联想、想象、创造的活动,通过形象思维获得审美感悟与审美享受。
审美内涵丰富,其中有审美欣赏、审美创造、审美体验、审美评价。审美欣赏除前面所说的看书外,还有看电影,赏名画,听音乐等等。审美创造像写作,绘画,书法。审美学习,就是记忆审美知识,训练审美技能,提高欣赏能力。审美体验,是对审美客体的美的形式因素及其规律进行深度领悟的感性活动。
二、审美需要
说到审美,不得不要说说审美需要。因为只有审美需要,才会有审美动机,才会进行审美活动。就像我们有生理需要,才不得不吃喝。只是审美需要层次高点,它是一种精神方面的需要。马洛斯的需要论曾分为五个层次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自我实现是“最高级超越性需要”,其中包括审美需要。审美需要是审美活动的动因,是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的内在动力。正有了这种审美需要,才会激励着我们去追求美、欣赏美、创造美,进行审美活动。正是这种审美需要,才有数不胜数的绚丽作品出现。
三、审美关系
人是世界万物之灵,与世界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有认识关系、实践关系、功利关系等。其中审美关系也是其中关系之一。怎样区别关系?举一个栗子,一棵树,对于木材老板来说,看到的是经济价值,这是功利关系;若是一个木匠,就会看树怎样做成一样木制品,这是实践关系;若是植物学家,他会树木的种类、生长规律和特性,这是认识关系,而艺术家会看树的各种美的形态,这可称审美关系。
人可以与世界许多事物构成审美关系。自然的,有鸟语花香,莺飞草长,高山流水,蓝天白云...;社会的,有好人好事,高尚品行;艺术的,有电影电视,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等这些都可以构成审美关系,这里关键的是要有审美态度去观照万物。
审美关系是审美活动的重要内容,没有审美关系,审美活动就不得进行。审美关系是最重要的审美现象,是美学要研究的对象。换一种说法,美学就是研究审美关系一般规律的科学,即研究人与外界是如何发生审美关系的,美与美感是怎样产生的,人们是如何欣赏美、创造美。
四、审美态度
上面说过,人只要以审美态度对待事物,就会与事物形成审美关系。那么,什么是审美态度呢?审美态度又有什么特征呢?
一位诗人来到海边,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发出无限的感慨:啊,这迷人的诗的大海。旁边一个渔夫过来纠正:这不是私人的海,是大家捕鱼的海。诗人只得向他解释:我说大海很美。渔夫摇摇头,转身指着后面的菜园说:大海没什么好看,那些菜,绿油油的,不比大海差。诗人为了采集诗意,与渔夫一起结伴出海。诗人看着风平浪静的大海、银灰色的海鸥、一处处礁石,一丛丛浪花,心旷神怡,诗情大泻。而渔夫坐在船上一点也不为眼前美景所感,无动于衷。
海景是美的,诗人一下就感受到,而渔夫却丝毫不觉。这就涉及到审美态度问题。审美态度是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对待事物的认知角度,也即以非功利的态度来对待事物、对象。诗人是以无功利的态度看待大海,便觉得大海很美,而渔夫以功利的眼光看,只能看到眼前的好处,瞧不到动人的景致。可见审美态度,是审美活动的前提,超功利的审美态度是审美活动的最主要特征。
五、审美价值
我国的古代文人一向喜欢竹子。唐代李白下山作“绿竹人幽径,青萝拂行衣”,杜甫寓居成“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宋代梅尧臣植树吟“买山须买泉,种树须种竹”,陆游观竹作“溪光竹色两相宜,行到溪桥竹更奇”。竹子让文人如此入迷,必是有非凡之处的。主要还是因为它的审美价值。所谓审核价值,是指事物对人所具有的审美意义和心理效能。一个事物或对象如果对人的精神生活有益,它的内容、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功能,能被人所把握,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我们就称它具有审美价值。竹子的审美价值不但体现在它的外形形式,竹叶青翠常绿,竹竿修长挺拨、竹根盘桓流连,而且体现在内在方面,竹子的颜色、形状,习性,使他成为精神化身,从竹子的偃而复伸、竹身有节、外坚中空等,使人联想到人的许多美好品德情操,如坚守气节、坚贞顽强、虚怀若谷、简约淡泊、清高孤直等。。
审美价值看似无用,但却又离不开。清代诗人赵翼就在一首诗这样写过:世间无用物,莫若红紫花。食不如橡栗,衣不如苎麻。偏能令人爱,寡赏穷豪奢。红紫花是天地问最没用的东西,不能吃,也不能穿,但是偏让人喜爱,有的人还为之设豪宴呢,从这诗中看到,世间万物有两种价值: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枣花、桑叶、橡栗具有实用价值,而像红紫花虽没什么实际用处,人们非但离不开它,还非常喜他它。因为它让人喜爱,给人间平添景色,给人以愉悦的情感,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具有审美价值。
六、审美距离
在解放战争时期发生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在一村庄上演《白毛女》歌剧。演员表演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当演到黄世仁逼死杨白劳,抢走杨喜儿时,台下一个战士义愤填膺,站起来拔枪就要射。旁边的一班长连忙拉住了他:你想干什么,这是演戏。战士才恍然大悟,连忙坐了下来。
你看,这位战士入戏了,没有分清歌剧与现实的距离,差点酿成大祸。这里所要谈的就是审美距离,它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间隔、距离,分为心理距离、时间距离、空间距离。
审美距离中最重要的是心理距离。心理距离是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情感、观念、经验、态度的距离。人对物不能太有功利态度,不然就会感不到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当我们读到时就会在脑海浮现一片平静祥和的夕阳西下的大漠画面。当叫我们身临其境时,你会感到空旷凄凉、孤独寥落。心理距离远时,就会感到美;当近时,就会感到孤寂。
空间距离也会产生美,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大意是:从前,有一个男孩住在一座山上一个石屋,他每天朝出晚归,日子过得平平淡淡。有一天,他看到远处有一座山的房子闪闪发光,非常漂亮,他入了迷。好久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偷跑了出来。走了好多天,爬了大半日,终于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地方,可让他大失所望。因为眼前的一切和他家没有两样。可他不甘心,便走进屋问个清楚。屋里是一个女孩,听到他的来意后,女孩便欣然说“知道”,又带他走出屋指着他家的方向说:在那。他揉了揉眼睛,看到他家那边也闪闪发光,不输当日。你看,每天呆在一个地方,就不觉得美;当你拉开了距离,就感到美了。
时间久了,也会美。苏轼《江城子》是悼念亡妻,写得十分凄美。但是在十年后一次梦见爱妻,顿时情感贯注,才思泉诵,速成千古名词。俗话也有常说“小别如新婚”“久别胜新婚”。乡情是一种人情美,时间隔得越久,其情越烈。长期离开故乡的人,往往对故乡有眷恋之情;而长年呆在家里,就未必有这种情感。回忆童年,追忆童年,也往往会产生美感。
在审美过程中,时空距离与空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审美者的心理条件不同,心绪心境不同,主观感受上的空间距离就可能有所不同。有时美在咫尺,却有觉得千里之外;有时美在千里,部又感到只有咫尺。这就是“美在咫尺天涯”。《西厢记》坠入情网的莺莺与张生都住在普救车,可所近在咫尺;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森严阻隔,却使他们互生天涯之感。审美距离对时间距离也会起微妙作用。坐在一个美丽姑娘身边,明明坐了一个小时,心里却感到只有短短的一分钟;坐在一个讨厌的姑娘面前,明明只一分钟,却感到过了一个小时,这就是审美心理影响时间距离。
2016-07-31
(本文参考《趣味美学》,纯属娱乐,如有打赏,转赏其他简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