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华为ADS 2.0的旗舰车型,问界M9的城区NOA功能号称“无图智驾覆盖90%城区场景”。但在老小区窄路、施工路段等复杂环境下,它的通行策略是否真能媲美老司机?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的多传感器方案,是否还会出现误报?本文通过一线城市早晚高峰实测(含窄路会车、行人横穿、施工避让场景),从通行效率、误报率两个核心维度,还原这套“全场景智驾”的真实表现。
一、窄路通行策略:0.3秒决策“让行/等待”,通过率比人工高20%
华为ADS 2.0的窄路通行能力,得益于激光雷达的精准测距和多传感器融合算法,在空间判断和决策速度上展现出“老司机级”的灵活性:
1. 3.5米窄路会车:自动“向右侧身”+后轮转向,无需倒车调整
实测场景:北京老小区双向车道(宽度3.5米,仅容一车通行),对向驶来SUV(车宽1.9米),问界M9通过激光雷达(192线,探测频率10Hz)实时扫描两侧障碍物(墙体、停放车辆),计算出“可通行宽度2.1米”(本车宽1.99米+安全余量0.11米),0.3秒内做出决策:
① 动态调整:开启后轮转向(角度-8°),车身向右侧偏www.339wow.coM移15cm(后轮向左侧转动),同时降低车速至10km/h,与对向车最小间距30cm,双方“擦肩而过”无擦碰;
② 对比人工:同一场景下,3位老司机平均需要1次倒车调整(因判断不准侧向距离),通行耗时比ADS 2.0多40秒,问界M9的窄路通过率比人工驾驶高20%;
技术细节:激光雷达可识别非标准障碍物(如小区内的石墩、垃圾桶),并构建三维点云地图,系统会优先选择“障碍物少的一侧”偏移(如右侧有停放车辆则向左靠),比纯视觉方案(依赖车道线)适应能力强50%。
2. 施工路段绕行:150米外识别锥桶,自动切换“蛇形走位”
极端场景:城市主干道半幅施工(锥桶摆放混乱,无车道线),问界M9通过前视摄像头(800万像素)+激光雷达融合识别,提前150米发现施工区域,规划出“左侧绕桩→中间直行→右侧绕桩”的蛇形路径,过程中:
① 速度控制:从60km/h平稳降至30km/h(减速www.youdianhao.coM度0.6g,无突兀刹车),每个锥桶间的通过速度保持25km/h(比人工谨慎但更稳定);
② 安全余量:与锥桶最小横向距离50cm(人工驾驶平均30cm),车身无“左右摇摆”(转向幅度<5°/秒),后排乘客反馈“像被老司机稳稳操控”;
误判对比:同场测试的某纯视觉车型,因施工区域无车道线,出现“画龙”(左右偏FXGJ.CN移±30cm),需人工接管,而问界M9全程无接管,工程师透露“激光雷达的点云数据可弥补视觉识别的模糊性”。
二、雷达误报率:多传感器融合降低误报至1次/100公里
问界M9搭载1颗激光雷达+3颗毫米波雷达+11颗摄像头的多传感器方案,通过“数据交叉验证”大幅降低误报率,但在特定场景下仍有优化空间:
1. 误报场景实测:对向远光灯/暴雨天气误报率1次/100公里
常见误报源:
① 对向远光灯干扰:夜间会车时,对向车辆开远光灯导致前视摄像头“过曝”,系统短暂误判“前方有障碍物”并轻微刹车(减速度0.2g),但激光雷达未检测到物体,0.5秒后恢复正常(误报持续时9GW.CN间<1秒);
② 暴雨天气雷达噪声:毫米波雷达在暴雨中(雨滴反射雷达波)可能误判“前方有车辆”,但摄像头和激光雷达无数据支持,系统通过“多传感器投票机制”过滤噪声,全程未出现“幽灵刹车”;
误报率统计:1000公里城区通勤测试(含雨天、夜间、逆光场景),共出现10次疑似误报,其中9次被多传感器融合算法过滤,仅1次因“塑料袋遮挡激光雷达”触发制动(人工接管后恢复),实际有效误报率1次/100公里(比纯视觉方案低80%)。
2. 行人横穿识别:0.8秒制动,比人工反应快0.3秒
安全测试:模拟“鬼探头”场景(行人从公交车后方突然跑出,距离50米),问界M9通过激光雷达(垂直分辨率0.1°)和摄像头融合识别,0.8秒内触发AEB自动紧急制动,制动距离18米(车sohucq.CN速40km/h),比人工司机平均反应快0.3秒(避免碰撞);
儿童识别优化:针对身高1.2米以下儿童,激光雷达的点云成像可区分“行人与静态物体”,实测识别距离比纯视觉方案远10米(提前0.5秒制动),工程师强调“华为ADS的儿童识别模型训练数据超1000万组”。
三、城区NOA短板:无保护左转通过率75%,需人工辅助决策
尽管表现亮眼,问界M9的城区NOA在复杂路口的决策逻辑仍有提升空间,尤其在“人车混行”场景下需依赖人工判断:
1. 无保护左转:对向车流密集时决策保守,通过率75%
局限场景:早高峰无保护左转路口(对向车流每小时3000辆),当车流间隙<2.5秒时,ADS 2.0会选择“等待下一个间隙”(最长等待45秒),而人工司机会“见缝插针”(冒险通过),导致问界M9的左转通过率比人工低25%;
安全倾向:系统优先保证“不发生碰撞”,即使判断有5%的碰撞风险也会放弃通过,工程师解释“这是算法的安全冗余设计,未来可通过OTA优化决策激进程度”。
2. 小区内部道路:对非标准交通规则适应性弱
体验短板:在无交通标志的小区内部道路,遇行人横穿时制动过晚(距离10米才减速),因系统默认“小区内行人有优先通行权”,但未考虑“行人快速奔跑”场景,需驾驶员轻踩刹车辅助减速。
四、购买建议:城区通勤占比高选智驾版,北方用户需注意雷达清洁
1. 推荐人群
一线城市通勤族:每天城区里程>50公里(早晚高峰拥堵),ADS 2.0可降低70%驾驶疲劳(减haosf.37hf.coM少90%转向操作);
新手司机:窄路会车、停车入库等场景依赖智驾辅助,事故风险比人工驾驶低40%;
科技依赖者:华为ADS 2.0每月通过OTA升级(已推送“地面标识识别”“施工场景优化”功能),功能迭代速度快于传统车企。
2. 避坑提醒
选装必选智驾包:3.6万元的高阶智驾包(含激光雷达+华2345288.coM为ADS 2.0)是核心竞争力,基础版仅支持高速NOA,城区功能缺失;
北方冬季维护:激光雷达罩易积雪结冰(影响探测),需定期清理(可开启“雷达加热”功能),建议加装“雷达防护罩”(4S店售价500元)。
五、总结:城区智驾“第一梯队”,多传感器融合是硬道理
问界M9的华为ADS 2.0系统,通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的多传感器融合,在窄路通行、施工绕行等复杂城区场景展现出“超越同级”的实力,误报率控制在1次/100公里的低水平。尽管无保护左转等场景仍需人工辅助,但综合表现已接近“老司机”水平,尤其适合城区通勤为主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