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到关于网络用语的讨论,有人觉得这些词是对语言本身的一种伤害,也有人觉得这很正常。
网络语的流行与网络的发展密不可分。网络词在早在2000年前左右便已出现,这些词汇与多与网络聊天有关,常见于论坛中。比如:gg、mm这类的字母简称,包括btw这类的英文缩写;“菜鸟”、“青蛙”、“伊妹儿”这类的谐音词语;“灌水”、“拍砖”等新兴词语;5555、7456、886这类的数字语言以及一些表情符号。
从这个分类来看,其实后来的网络语也基本属于这几类。包括最近的很多缩写,以及一些夸张的形容词。比如:nsdd(你是对的),暴风吸入(形容好吃),yyds(永远的神)等等。
从2000年至今,回顾网络热词后,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词早已不知其意,而有些词已过时,还有些词成为了我们的日常用语。比如:2000年的热词“痛并快乐着”,我们知道意思,偶尔也会有人用;2001年的热词“翠花上酸菜啦”,现在看来并不知道是指什么;2002年出现了很多的缩写,大多已经过时,基本无人再用……后面出现的热词,也大多如此。
近几年出现的热词很多,更新的频率也很快。比如:城会玩、狗带、打call、凉凉、盘它、奥利给等等。仅今年便出现了五十多个热词,还有不少热句。
这些网络词和句的发展,其实也是因为网络的使用者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年轻化。再加上直播、短视频、微博等媒体的流行,让某一个创新词汇迅速被传播开来,并被大众所接受。
这时候,便回到了最初的问题,这种词汇的出现究竟是好还是坏?
很明显,我们无法阻止这些词汇的传播与使用,其实也完全没有必要去阻止。因为这些词,大多数如同之前的热词一样,昙花一现。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需要将这些词汇与书面用语区分开来。因为网络使用者的年龄越来越小,他们接触网络词早于他们书面词语的学习。这样一来,可能会导致他们先入为主,将网络词语看作是书面语言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网络上常会出现一些对于文学作品或是古诗词的改用,以达到幽默的目的。但一部分的网络使用者,可能会先看到并且记住改用,而难以记住正确的内容。
因此,相对于担忧网络用词对于语言本身的影响,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对于网络语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如何适当避免孩子过多多早地使用媒体,可能是我们更需要思考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