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格
1
一天几个朋友小聚,说起了爱情、婚姻,聊到兴起,身边的老公脱口而出:“结婚的对象都不是自己最喜欢的那个人。”
一语落地,四座皆惊。
我在一边云淡风轻地笑着,一边盘算着等会儿回了家老娘要用辣椒水老虎凳榴莲壳弄得你哭爹喊娘生不如死。
关键是,这货还在兴致勃勃地继续侃自己的“情感观”——人的感情像是一张白纸,第一个喜欢的人是这张白纸上留下的第一笔,哪怕你从未和对方开始过一段恋情,但那种感觉是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
2
听他说完这番话,我承认,我想起了自己第一个喜欢的人。
那年读初三,喜欢上了同班的叛逆少年。那时的我,成绩好,人缘好,父母疼爱,老师喜欢,同学也不反感,生活中唯一有那么一点点欠缺的,就是一丢丢的逆反劲儿。
我和叛逆少年成了“铁哥们”,他把收到的情书和自己写的稚嫩诗词拿给我看,然后在我不成形的小说上乱写乱画,偶尔才吝啬无比地挤出一句赞美的话。高中之后身处两地,唯一的联系方式是通信。我会在收到的每封信上标上一个数字,会徘徊在精品店里用心挑选最好看的信纸,会趁着体育课走遍校园每一个小店,买下一堆邮票,每次却只是“漫不经心”地寄出一张,秘而不宣地帮他集邮。
年少时,心思单纯又细腻,深情又克制。
高三了,他有女朋友了,一个夜晚,我哭着写了一封长信,在心底对这段感情告别。
后来,我们在不同的地方上大学,分道扬镳,友情也寡淡了许多。
他生日,我用宿舍的电话拨打了他的手机,他接起电话的嗓音有些粗鲁和不耐烦,“是谁?”
我一愣,说,是我。
他在那边过得并不好,隔着话筒,他抱怨了许多人与事,语气中充满了戾气、愤怒和对现实的不满。
挂断电话,脑子里蹦出了一句话——我当年怎么喜欢了这样一个人。
3
转眼四年过后,我远在重庆读研究生,他回到家乡工作,一个偶然的契机,在网上攀谈起来。
两个人,一个因为到了新环境有些困顿和无绪,一个因为处在新阶段感到迷茫和失望,不用的处境,却都有些无聊和孤单。我们聊彼此的新生活和当下的情绪,聊过往的老同学和他们的现状。恍恍惚惚,字里行间,似乎又找到一种“老朋友”的感觉。
一天,我翻看以前的日记,一些小事勾起了自己的思绪和感慨,发了一条状态——很多东西不能回忆,却能再认,庆幸自己记录下这些细微却温暖的瞬间。
他在下面评论,娶妻如你,夫复何求。
这个表述着实有些暧昧,我却只是淡然一笑,心里并没有涟漪。这感觉就像年幼时渴望极了集市上售卖的棉花糖,长大后真正拥有后,你却只觉得味道如此寻常。
后来,我的生活踏上了正轨,和他的闲聊愈发稀少,直至完全中止。回看这段历程,就像两个无聊的人相遇了,每个人都愿意说点什么来排遣这种无聊,可当一个人不再无聊时,他就会毫不犹豫地走开。这次,我是那个先走开的人。
也许多年以后,我偶尔还会想起他,我感谢他的出现,让我朦胧的爱意有一个安身之处,让我在情感的动荡起伏中悄然成长。我也感谢他,让我看清,这一切,更关乎我的内心,与他无关。
4
我身边有几个女孩,心里面装着一个难以忘却的少年,留在记忆里久久不曾散去的,也许是他不羁狂放的性情,或干净明媚的笑容,或悠扬婉转的口哨声。只因为,他是她情感世界的第一笔色彩,即便淡淡抹过,却已是悄无声息的惊天动地。
甚者,他身上吸引你的那种特质,一再在脑海里美化,渲染,升华,逐渐趋于完美,已然失真。他成了神一样的存在,让其他男人黯然失色,让其他感情显得如此平庸。
这时候,你也分辨不清楚了,自己念念不忘的,究竟是那一个现实中的人,还是自己寄托在现实中的臆想?
也许,因为从未开始,所以难以忘记。
只是,你是否想过,也许茫茫人海中注意到他,只是源于你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情感需求?也许多年的倾心与相思,与他无关,只是自我成长的一个环节?也许,当他在现实生活中走近你的世界,你会发现一切并非自己所愿所求?
这些问题,你可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