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单”(或者“埋单”),“老公”等纯南方的口语现在已经完全占据北方,已经成了全国通行的语汇。这些南方的词语为什么有如此的生命力?
专家说,很简单啊,南方以广州深圳为代表的地区经济发达,有钱,这是众人向往的。不能直接成为富有的南方人,就通过说他们的话,体验一下做南方人的感受。
这是啥专家啊,这不是在污蔑北方人吗?用板砖拍他!
专家还说,也许现在北方人使用这些词语的时候,没有这种体验了,因为当某一词语成为纯交流的工具的时候,那就丧失了其形成之初的某种情感体验。
北方人听到这些后,才平静下来。放下了手中的板砖。
语言扩散背后的逻辑是:说强大,说谁的话。
不多扯了,说点历史。战国时期,笑到最后的是秦国,统一了六国。人家靠的是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注重实效,不在意内在的思想修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乃至生存主义,这方面贾谊看得很透:
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鉏,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抱哺其于,与公并倨;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今世以侈靡相竞,而上亡制度,弃礼谊,捐廉耻日甚,可谓月异而岁不同矣。逐利不耳,虑非顾行也,今其甚者杀父兄矣。盗者剟寝户之帘,搴两庙之器,白昼大都之中剽吏而夺之金。矫伪者出几十万石粟,赋六百余万钱,乘传而行郡国,此其亡行义之尤至者也。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之间,以为大故。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虑不动于耳目,以为是适然耳。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贾谊《陈政事疏》
正是因为秦的强大,其思想也为众人所学。以至于从西秦流传到整个中原(中国),成为通行的风俗。我在想,上文罗列的这些现象,可能秦以前或者秦以外的地方也出现过,但鉴于“周礼”的约束,可能内心会不安,或者知道这不对,只是自私,也就没能发展壮大。但秦风东渐,蔓延全国,这些行为从地下转为地上。所谓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也可以说行德一日难,做恶很痛快。于是世风日下,贾谊才想着“移风易俗”。
我这里强调的就是谁强大,就做谁的娃。
由此想到孟子的话,“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这就涉及到修养了,孔子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之为,缘性而行,失意颠沛,不忘初心。文明发展,君子当多。
——《历史哲学》阅读笔记之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