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写得很精彩,像一篇散文诗。
《物色》的“物”是指景物、与人相对的外物;“色”指声色。“物色”即外物的声色。本篇就自然景物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来论述文学与现实的关系。
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
——每当进入新的年岁,春气萌发,心情欢乐而舒畅;夏天炎热沉闷,心情烦躁而不畅;在秋天天高气清,阴郁沉寂的心志便显得很深远;冬天大雪纷纷渺无边际,思虑严肃而深沉。一年四季各有它的景物,不同的景物又各有它独特的容貌声色,感情由于景物而改变,文辞由于感情而产生。一片树叶落下来尚且能触动人的情思,昆虫鸣叫的声音也足以引起人们的心思,何况那清风、明月的夜晚,白日、春林的早晨展示的美景呢?
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诗人对景物的感触,所引起的联想是无穷的;在多种多样的现象中流连忘返,在听到看到的范围内吟味体察。描写景物的神与貌(气韵与形貌),要随着景物变化而婉转起伏;绘写景物的色彩,临摹自然的声响,又要联系自己的心情来回斟酌。
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故能瞻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也。
——作者吟唱歌咏的出发点,应该只是抒发深远的情志;描写事物巧妙,功夫全在于紧密贴切。所以巧妙的言辞和事物的形状贴切吻合,就如在那印泥上盖印章一样,不需要雕琢刻削,却详尽地把极细微处都表现了出来。因此看到这些语言描述就像看到了具体的景物一样,就其字辞而知道当时的时令景色。
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
——山水林泉,大泽原野,实在是启发文思的宝库。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以情接物好似馈赠,诗兴飞来好像酬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