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在江湖漂——词的诞生史
>> 据说盛唐时候的李白写过几首词,其中就包括这首《忆秦娥·箫声咽》:忆秦娥·箫声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二、振兴词坛温庭筠
>> 温庭筠是唐初非著名宰相温彦博的后裔,同时他本人也是当时有名的才子,传说叉八次手即可完成文章,江湖人称温八叉。
>> 积毁方销骨,微瑕惧掩瑜。——节选自《病中书怀呈友人》
>> 虽然他的人生之路非常坎坷,不过文才还是很受好评的。温庭筠和李商隐合称“温李”,诗写得不错,比如这首《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望江南·梳洗罢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白蘋(pín):水中白色的浮草。古时候,男女之间常常采下蘋花赠别。
三、士大夫之词的开端——词帝李煜
>> 比如清朝大词人纳兰性德就曾评价他:
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
>> 如果论艺术才华,李煜堪称古往今来的国君里数一数二的。据史书记载: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善诗文。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王国维曾这么点评: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传,这首词是在李煜的生日宴会上,由李煜安排的一位歌姬唱出来的。这事被赵光义知道了,他十分愤怒,痛下杀手,让李煜的生日变成了忌日。
四、一口气读完北宋历史大背景
宋朝之前,中国的城市采用里坊制,把全城划分成一个个框框,市场和居民区是分开的;而且实行宵禁制度,晚上不能出来瞎晃悠。
宋朝之后,随着商业的发展,里坊制崩溃,不再画框框了,市场和居民区混在一起;而且取消了宵禁,晚上可以出来浪了。
>> 形成了革新派和保守派
>> 在王安石变法时期,这种党争尤其激烈,将众多的大文豪都卷入其中。
五、雅俗共赏柳三变
>> 柳永,原名柳三变,家里排行老七,江湖人称柳七。
望海潮·东南形胜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 柳永曾经写过一首词,叫《长寿乐》,其中有这么几句:便是仙禁春深,御炉香袅,临轩亲试。对天颜咫尺,定然魁甲登高第。待恁时、等著回来贺喜。
>>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节选自《鹤冲天》
>> 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贯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主要描写的是柳永和情人依依惜别的场景。这个词牌也大有来头,据说是唐玄宗在四川避难时,因为思念杨贵妃而作的曲子。
>> 柳永曾经在余杭当县令,把这个地方管理得挺好,当地的县志,还把他归入了“名宦”行列中。
>> 鬻海,就是煮海水为盐
>> 最后,柳永做到了屯田员外郎,后人说的柳屯田就打这儿来的。
>> 柳永71岁的时候,在润州去世。估计他去世时身上没剩下什么钱,多亏了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出钱,他才得以入土安葬。
>> 按宋朝人的分法,词有两个大类,一个叫小令,一个叫慢词。简单来说,两种体裁的区别在于音乐:小令的音乐节奏比较快,慢词的音乐节奏比较慢。在宋朝以前,基本上是小令一统天下,慢词属于冷门中的冷门,直到柳永开始大量地创作慢词,慢词这才流行起来。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节选自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节选自《定风波》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 残照:落日余晖。
>> 颙(yóng)望:抬头远望。
>>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六、“花间词”的继承与发展——人生赢家晏殊
>> 晏殊14岁就被推荐到中央,接受了宋真宗的最终面试,并毫无悬念地考中。
>> 无论朝廷闹出多大动静,都无法阻挡晏殊开挂的人生,他从小官做起,一路做到了宰相。
>> 晏殊在应天府(河南商丘)做一把手的时候,不走寻常路,大搞教育事业,投资应天府书院,还请自己的学生范仲淹做客座教授。
>> 得到大力支持的应天府书院,是北宋初期四大书院之一。这里也成为北宋初期的“人才储备基地”。
诗词界讲究“词穷而后工”
晏殊的词集名叫《珠玉集》顾名思义,如珠如玉,就是说他的词既好看,读起来又舒服。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 这种感慨叫作伤春,就是感叹春天的易逝。而它,是词人最爱炒的一个热点。
>> 但晏殊真的是众词人中的一股清流。他在感慨了春天的易逝和世事的无常之后,巧妙地接了一句“似曾相识燕归来”。读起来虽然有一丝伤感,但是也有理性的思考。
叶嘉莹老师说过:“‘小园香径独徘徊’当然有孤独寂寞的怅惘哀伤……但在表现生命无常的同时看到了一种永恒的循环。”
>> 晏殊一生特别顺,不仅生活在和平年代,而且有钱又有闲。所以后人给了他一个评价:太平宰相富贵词
>> 据说有个叫李庆孙的人,他中探花后写了一首《富贵曲》,里面有两句: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
而晏殊评价这算什么,炫富应该这么写:“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
>> 晏殊哪怕是在炫富,笔触和对外界景物的感受也是非常细腻的。这是继承自五代时期花间词派的风格。
>> 晏殊的词则全面提升了格调,很少纠结于缠缠绵绵的儿女情长。这便是晏殊与以往花间词人最大的不同。
叶嘉莹老师说过:“晏殊词中是既有诗人的感发,又有理性的反省节制,而且还隐然有一种处理安排的办法。”
七、一世文宗欧阳修
>> 《昌黎先生文集》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文集。韩愈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韩愈本人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他朴实而内涵深刻的文风对欧阳修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骈文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组成的文章,两两相对,讲究平仄和辞藻修辞的运用。因为骈文极其强调格式,所以往往会忽视文章内涵的表达。
>> 欧阳修曾经说过,做文章要“言之有物,平易自然”。
>> 欧阳修通过科举逐渐改变了文坛风气,他的主张还影响了宋以后文章的创作潮流。而欧阳修也因为自己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以及他对后世文坛的影响,被后人尊称为:一世文宗!
所以“六一”是哪六个一呢?
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棋一局,酒一壶,琴一张,居士一人
>> 在颍州享受了一年闲适的退休生活后,66岁的欧阳修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他去世的消息传回京城,许多人纷纷写文哀悼他。连皇帝都为之悲痛,甚至为此放了一天假。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 欧阳修的偶像韩愈推行古文运动时曾主张,做文章要“务去陈言”,就是坚决不说废话。欧阳修作为韩愈的铁杆粉丝,将这一主张很好地在自己的文章中实践了。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一、人穷志不短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老爸就去世了,于是妈妈只能带着他改嫁。之后的日子虽然过得挺紧巴,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刻苦读书。
据说他年少的时候,每天晚上煮一锅粥,第二天早上起来粥凉透了,结成整块,他就将之切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配的菜,就是各种捣碎了的腌菜。这就是划粥断齑(jī)的典故,“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这个成语形容生活特别清苦。
>> 范仲淹扎根基层,什么活都干过:负责过治安,管理过盐仓,兴建过水利。不管干啥,他都尽职尽责。
>> 针对局势,范仲淹主张积极防御,构建链式防守,打防守反击,尽量不出动,没事偷他一个就行,慢慢打。西夏人在范仲淹身上讨不到什么便宜,就管他叫小范老子,说他肚子里有将兵数万,不好惹。
>> 在驻守边疆的这段时期,范仲淹写了一首特别有名的词,这就是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