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六) 【原书卷十五·一六】
今人称伶人女妆者为“花旦”,误也。黄雪槎《青楼集》曰:“凡妓以墨点面者号花旦。”盖是女妓之名,非今之伶人也。《盐铁论》有“胡虫奇妲”之语。方密之以“奇妲”为小旦。余按:《汉(书)·郊祀志》: “乐人有饰女妓者。”此乃今之小旦、花旦。“奇妲”二字,亦未必作小旦解。
伶人,亦称优伶,所指的是具有身段、本事突出的演艺人员。史载,黄帝时伶伦造音乐后称乐官为伶官,后来也将演戏为生的艺人包括进来,将他们统称为伶人。古汉语里优和伶是男、女演员的意思。现在伶人或伶多指戏曲演员,有时中文里也会把外国传统戏剧演员称为“伶”,如日本能剧、歌舞伎演员,西方歌剧演员等。
花旦,是中国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为青年或中年女性的形象,性格活泼或泼辣放荡,常常带点喜剧色彩。花旦一词,来自元代夏庭芝的《青楼集》:“凡伎以墨点破其面者为花旦。”
黄雪槎,(资料缺)。
《青楼集》,元·夏庭芝撰。文学、戏剧史料。全书1卷。成书于元至正乙未十五年(1355年)。记述元大都、金陵、维扬、武昌以及山东、江浙、湖广等地的歌妓、艺人110人的事迹。
《盐铁论》,是西汉的桓宽根据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整理撰写的重要史书,文学体裁为对话体。书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昭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盐铁论争论的核心是桑弘羊之首倡导的国营垄断和自由经济之争论,为当今的中国很有借鉴作用。
胡虫奇妲,没有找到原文,也没有见到准确的解释。
方以智,(1611年-1671年),字密之,汉人,江南省安庆府桐城县(今安徽桐城)人。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文人方学渐之曾孙,明末四公子(复社四公子、金陵四公子)之一。家学渊源,博采众长,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一生著述400余万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数十种,内容广博,文、史、哲、地、医药、物理,无所不包。
郊祀志,东汉·班固所著《汉书》中的“十志”之一,即《汉书》卷二十五。郊祀,是指在郊外祭祀天地,亦称“郊祭”、“郊”。秦始皇承袭秦文公之举,在旧都雍(今陕西凤翔县南)行郊祀四时之礼。西汉帝王郊祀之礼沿袭秦代。汉文帝“幸雍郊见五畤,祠衣皆尚赤”。汉武帝即位,更热衷郊祀之礼。《郊祀志》记载了继《史记·封禅书》之后的帝王祭天礼俗纪录,记汉朝皇帝祭祀天地诸神及名山大川之事。
本人翻译:
(略)
真老实人言:
“妓女”又称“娼女”,也可合称为“娼妓”。在古代,“妓”字与“伎”通,“娼”字与“倡”字通。魏人张揖《埤苍》释“妓”为“美女”,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则说:“妓,女乐也。”后代的字典辞书如《正字通》、《康熙字典》、《辞源》等都释“妓”为“女乐”。可见妓女确实起源于“女乐”。《青楼集》:“凡妓以墨点面者号花旦。”其中的“妓”,应该理解为“女乐”,不能理解为“妓女”。不谈专业的考据,就用最简单的方法验证一下,你也会觉得袁枚理解有错。你想想,花钱上妓院找个妓女来娱乐一下,不浓妆艳抹也就罢了,脸上还点上黑黢黢的墨点,这不是扫兴吗?言归正传,为啥女乐的脸上要点墨点呢?据专家考证分析:“花旦”多是元杂剧中扮演女性鬼魂的脚色。元杂剧中不少是讲女鬼和人间男子的爱情故事,而民间传说,非正常去世的女人死后会化为冤魂来人间纠缠,故在殡葬时用“以墨点面”的方式来化解;《中山出游图》中钟馗小妹两颊涂墨的古画,也是古人用“以墨涂面”的方式来装扮鬼神的例证。所以,以墨点面,只是花旦的化妆方式,与妓女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