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代表寓意:一年最寒冷的时候。
节气开端:每年的1月6日前后。
气候特点:寒风刺骨、千里冰封、天寒地冻。
节气养生:冬藏,固肾、暖心温脾。小寒虽冷,但阳气已升,宜敛阴护阳,顺阳气升发之势,以御严寒。
起居养生:待太阳出来后再户外活动。户内取 暖不宜温度过高,保证空气湿度,常喝滋阴的食物,以免伤阴。
睡眠养生:睡好“子午觉”。每天子时(夜里11点到凌晨1点)及午时(中午11点到1点)是养肾最需要睡觉的时段。
运动养生:适度运动,动静结合,做好保暖,防止汗液的大量流失,并在阳光充足的时间(9点到14点)进行锻炼。
情绪养生:畅达乐观,避烦免扰。
饮食养生:固肾气,暖心祛湿。
以温阳、祛风、散寒为主,搭配辛热食物;五谷杂粮搭配,驱寒逐邪。
当肾气固住了,身体没有漏洞,寒气就不容易侵入。心主血,通过血液循环给身体带来热力。
小寒虽冷,但阳气也在缓慢积攒、上升,是个进补的大好时节,尤其是对肾脏的补益。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补好了,五脏都可受益。
此外,我们还可以用饮食来防寒。
如何防寒?首先是固肾气,其次是暖心祛湿。
"小寒节气,地气最寒,寒从脚下来”,天冷,人体的水液代谢不易畅通。水往低处流,时间一长,湿气就容易盘踞在人体的下焦。
而小寒节气的祛湿,平时不一样,其他季节可能是健脾祛湿、补气祛湿,或者利水渗湿,但小寒节气则是暖心祛湿。
所以,小寒节气,我们要先使肾气固住,身体没有漏洞,寒气就不容易侵入。而心主血,通过血液循环给身体带来热力。在此基础上,才可以祛湿。
利水渗湿,但小寒节气则是暖心祛湿。
所以,小寒节气,我们要先使肾气固住,身体没有漏洞,寒气就不容易侵入。而心主血,通过血液循环给身体带来热力。在此基础上,才可以祛湿。
而暖心又祛湿不是一般食物能做到的,这里我们要用到--赤小豆。赤小豆又名红小豆,与一般容易与圆润的红豆混淆。赤小豆相比红豆更为细长。与红糖搭配制成红豆沙,或者做成香甜软糯又补气养血的红糖糯米饭,冬天吃太美了
护肾小妙招:吞津
中医认为,津液主要有滋润、濡养的作用。吞食自己分泌的津液,有滋补脾胃“后天之本”,以固护肾之“先天之本”的功效。
具体做法:每日晨起,微闭口唇,舌抵上腭,当嘴里的唾液增加到一定量时,随意念将其缓慢吞下,反复3-4次。长期坚持,必有益处。
养生之“坑”不要踩
养生宜勿与自然对立 小心养出病来
1.应减少室外活动,尤其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夜跑,非常伤身体,不仅容易着凉,而且占据了人体本该休息的时间。在冬天夜跑,既与一天中人体的变化相对立,也不符合冬季“闭藏”的养生之道,应尽量避免。可以结合自己的体质,选择较为舒缓的运动,比如瑜伽、八段锦、太极等。
2.盲目进补需要适合适度
冬季的闭藏状态让补益变得事半功倍,但补益不能千篇一律,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同一种补益方式
例如:平时身体素来健康的需要的是及时调整生活习惯,让身体得到充足的休息和调整,气血自然会生发出来。而老年人和产后女性身体上的虚损则需要通过阿胶、四物汤等滋阴补血能力强的药材来补益。另外,阴虚内热体质的人容易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盲目进补不但无法达到补益预期,还会引起长痘、口干舌燥等上火的症状,需要遵医嘱,先将身体上的问题调理好,再进行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