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潘老师带领的中德模式的案例督导小组第三次活动如期进行,按照常理我没有时间参加,因为周未家有小外孙,周末两天我的主业是做好外婆,但是我不舍得放弃一月才有一次的学习机会,不舍得错过动力学的精彩和感动,就克服困难如期而至。
中德模式案例督导小组活动是以读经典书开始的,这里读书别具一格,书选择的好,浓缩了很多精神分析理论的精华,有让人不明觉厉、茅塞顿开的感觉,有时一个小时只读三,五页,真的是精读。不求快,只求稳步学习成长,不求多,只求吸收沉淀的更多。在这里慢慢的浸泡,慢慢的吸收,慢慢的消化,慢慢地学会思考,学会归纳总结,学会对诸多理论的融汇贯通。所以这里的读书也与其他地方的读书感觉和体会以及收获不太一样,慢慢的让自己对动力心理学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和喜爱,在面对个案时更具有动力学的思维,动力的模式,理解来访者,共情来访者,修通来访者。
每次三个小时的学习,这次我只呆了45分钟,但我仍是收获满满。以下是潘老师的经典话语和精辟归纳:
一、所有的理论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理解来访者,为什么要理解他?因为我们要和来访者建立安全的关系,为什么要建立安全的关系?只有建立安全的关系咨询,才能破除阻抗。安全关系建立必须建立在你对其理解的基础上。所有理论的目的就是理解他,让他对咨询师产生信任。
二、精神分析是怎么发展来的?从经典到客体,再到自体,各自的核心和侧重点是什么呢?经典精神分析是原生态的,在满足一个孩子原始的快乐?客体关系和自体,两者是都在客体的基础上发展的,但侧重点不一样,客体核心是关系,客体关系核心是一个孩子一直在寻找安全感,自体心理学核心是一个人永远在找自己的自我价值感。不同理论决定他不同的治疗策略。
三、不安全依恋与产后抑郁症的关系,
一个人女性在儿时有不安全依恋的特征,产后抑郁的几率就比较大。一个婴儿从一元关系状态慢慢发展为二元状态,再到社会上发展成三元状态或X人互动状态,就比较适应社会发展了,她是处在三元关系状态。但是产后她会有退行到二元状态,月子里的女人容易退行,此时她急需一个人去体贴她,像婴儿寻找妈妈一样的感觉,如果这时候有来自家人,诸如丈夫,婆母或亲妈很好的支持和照顾,她还能在三元关系中也很稳定。但如果没有人照顾和满足她,她就容易抑郁。
四、什么叫动力学:一个字一一“早",一句话一一寻找早年糟糕的体验(找早糟)。
什么叫动力?按经典精神分析动力就是性和攻击性,按客体关系动力就是关系,按自体心理学动力就是自体客体。
动力学就是移情,没有移情不叫动力学,移情是早年的关系,转移到咨询师身上,供我们去工作。反移情就是为了推知移情。
理解移情和反移情目的是为了理解他,理解他才能共情他,共情他把话说到他心坎上才能取得他信任,只有信任他才有安全感,有安全感咨询才能持续下去。
五、表征是头脑中的想象,你对妈妈的想象是妈妈在你脑中的表征,现实中的妈妈叫对象,想象中的妈妈叫客体表征。自体表征并不是真实的东西,随着对你自己的探索越来越多,你的自体表征会越来越丰富,会更接近真实,这时说明你的自体成熟了。
六、什么是一致性反移情?咨询师同情来访者的童年遭遇,仿佛就是童年的来访者一样,让咨询师感同身受,向来访者的自体认同,给到的是一致性的反移情。
互补性反移情是咨询师反感讨厌来访者,恨铁不成钢,咨询师是站在他父母的位置上,感受到他父母的情感了,像他父母一样比较烦他,向他的客体认同,给到的是互补性反移情。
随着督导小组活动的不断深入,我发现慢慢患上了“学习上瘾综合症",精神分析正在我的心中慢慢扎下深根,期待未来思想开出智慧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