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公司开会,谈到职场沟通,我倚老卖老地和小朋友们讲起我曾经在体制内工作的经历。体制内的沟通独具特色,在一种森严的氛围之下,每个人说话都是谨小慎微,在具体事情上,不敢多沟通,也不敢擅做主张,最后那些能够揣测领导意图的人才能活得好。
作为结束,我戏谑地指着小朋友们说,你们知足吧,哪里能像我们在小民企这样无拘无束,畅快沟通的?一般来说,老板还担心下属没能完全理解,反复叮咛,主动沟通。
这就是环境的区别。不同的职业环境需要不同的人,也造就着不同的人。识相的,会选择最适合自己性格的环境,悲催的,会在自己不舒适的地方熬着。
有人想从体制里出来,有人想进入体制。来找我咨询的,前者多一些,是因为后者知道进入体制的门槛和难度,知道我也爱莫能助。
但是,想出离体制?不那么容易。
有个朋友在高校做行政工作,三十多岁,还在争取晋升科长。回想起当年在广告公司的志得意满,他哀叹说,出不去喽。我知道他的能力,就一再劝慰他。
——你可以试试看啊。
——不行了,很多能力久也不用,再出去会面对一群年轻新锐,凭什么竞争啊?
——那你看,想当年,有那么多人下海经商,不也是年纪一大把的?你可以考虑其他可能性啊。
——他们都是有资源的人,我哪能和他们比?那是什么时代的事情了?
我不再说话了,其实是无语。
我也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人哭着喊着要离开体制,口口声声说要实现梦想,最终也没有成行的原因。原来我以为是能力的问题,这也确实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不同职业环境里需要的职业能力不同。在体制里待得久了,具体的创意和执行力就会削弱,对于新事物的学习能力会降低,但是人际关系的把握和揣测能力却是增强了,各种规范、文书的写作能力也加强了。这样明显不能匹配的能力要求一定会让人难于转换。我一直以为这是离开体制的最大障碍。
后来,这一类的咨询做得多,才明白,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能自己转换的,不会来找我咨询,找我的,咨询也不是在帮他们提升能力,而是处理纠结。
原因呢?有二:
1.宿命地把自己变得无能。这是一种无赖性无助的做法:我无能,我本来就无能,你看怎么办?
比如,我说到别人下海成功,他们就会说那是别人有资源;我说别人创业成功,他们就会说那是别人有机会;我说别人求职成功,他们就会说那是别人有能力。反正,别人就天然拥有成功的能力,我不行,但是,还想实现和别人一样的成就。你看,怎么办?
我知道,其实,在他们的眼里,我都是一个他们用来证明自己无能的工具:你看,专家也没有办法。结论是:我还是呆在这里吧。
这甚至不是自卑,而是懦弱的人给自己合理化的解释。
看上去他们的理由很充分啊:那些成功转型的人确实有资源,有能力,有机会。但是,别忘了,这是一种典型的“事后思维”:从结果来分析原因,似乎头头是道。我们转变一下思维模式,当初,这些后来有资源、有能力、有机会的人,他们做出转型、离开体制选择的时候,面对的是什么?
既得利益的难以放弃;未知环境的可能风险;重新学习的艰难;社会环境的压力。一个都少不了。我想,马云从大学教师岗位上离职的时候,会面对这些;梅永红从济宁市长任上辞职的时候,也会面对这些。但是他们依然前行,是因为他们能力强,有自信,更是因为他们清醒地知道:这本就是通往梦想的一部分!选择一个目标,就选择了一种方式。
这是“事前思维”。
宿命是存在的,每个人都有无法改变的既成事实,比如出生时的基因。但是,主动改变的人会把宿命的范围不断缩小。
2.对于确定性的偏爱让选择变得没有选项。出去一定能成功吗?不一定,那我就不去。出去一定能赚到更多的钱吗?不一定,那我就不去。我能忍受一段时间的艰难期,好歹有一个确定的可预期成功时间点吧?不确定,那我就不出去。
于是,没有选项了,只能原地不动。
其实,对很多人来说,出去,还真的不是为了赚钱,主要是为了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
其实,这是一种妄念。做任何一件事都有风险和成功概率,没有什么事情可以绝对确定,反倒是蕴藏风险的事情背后有可以期待的价值。而且,风险越大,价值越大,因为分享者更少。
有时候,风险以一种直白简单的形式呈现,人们容易察觉。有时候,风险以一种蓄积不露的形式呈现,人们被请入瓮。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对于风险的承担程度来选择可能性。但总会有一些人厌恶风险,也厌恶确定,其实,是厌恶确定带来的有限价值。理由也很充分:外边也没什么好机会。只是,接下来并不是安于现状,而是接下来继续吐槽。
这是一种卑微的存在:畏惧风险和改变,不愿接受这个事实,转向通过抱怨的伪装来保护自己的脆弱。
就只是这两个原因,就足以把人限制在体制内了。
体制是什么?不仅仅只是国家机器里的各种组织,还是一切让大家习以为常的环境。我想到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一句话: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d,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ed.(刚开始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环境;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是体制化。)
看到电影里有人因为适应不了假释出狱后的生活而自杀,我才明白了,原来,待在体制内,待在一种自己习以为常的环境里,就是一种活着的方式,一种应有的活着的方式。成功越狱并享受生活的人才是少数。
不快乐的是这些人:待在体制里不停抱怨。这样的人有贼心没贼胆,注定是个无用的贼。
其实,离不离开,你都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