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说:“一部小说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语言的成色。”
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为重要的是训练语感,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
如果语感差,就会对语言文字迟钝,理解不透,表达卡壳。
可见,语感培养是一个大大大大大问题。
01 写作的语感究竟怎么获得?
有人说,语感培养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其中,隐藏着一个必然的规律,就是认真精心的阅读,是获得语感第一步。
这个读,包括两个方面,即精读和朗读。
你阅读时专心一点,悟性比别人好一点,就可能迅速找到提炼文字的窍门。
你朗读时用心一点,就可以分辨出句子是否通顺,语法是否正确,修辞和韵律是否恰当。
叶圣陶在《怎样写作》中说:要培养正确的语言习惯,必须保证言为心声(准确),用约定俗成的词语表达(通俗)。
比如,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开头:“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从中让你读出一种岁月的沧桑,淡然的人生。
阅读的目的,不在于快,也不在于多。而在于从书中汲取营养,在于通过整个阅读过程修养一颗宁静而富有感知力的心灵。
你今天读一篇,明天读一篇,今天积累一个词,明天记住一句话,日久天长,积累多了,写作的语感就会越来越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总之,精读好文章,是培养写作语感的有效手段。在慢读、细读、精读的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感受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语言的魅力。
02 文章的语言怎样才能写得“好”?
良好的语感可以帮助你敏锐地感知理解一句句话、一个个词、一段段文章乃至一个个标点符号。
主要是做到这三点:“诚实”、“精密”、“通”。
1.何为“诚实”?
在写作上,“诚实”是“有什么说什么”,或者是“怎样想怎样感,笔下便怎样写。”就是文字须思想、性情、环境等一致。
林徽因说:“作品最主要是诚实。诚实的重要还在题材的新鲜,结构的完整,文字的流利之上。”
比如:朱自清《春》的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其用词造句生动,布局巧妙。
因为写得很真实,让人就有了身在春天的感觉,急切盼望春天到来的共情。
2.何为“精密”?
文字里要有由写作者感人深至的、亲切地感受到的意思情感,而写出时又能不失它的本真。
比如:柳宗元《小石潭记》写鱼的几句,“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
这是他细玩潭中的鱼,看了它们动定的情态,然后写下来的。大家称赞这几句是“好”文字。何以“好”呢?因为能传潭鱼的神。而所以能传神,就在乎“精密”。
语感强的人,可以通过想象与联想,将精密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
在写作中,你要选择最为精当的词句,表达极丰富的内容,使文章语言插上美丽的翅膀,让读者感悟到语言之美。
正如经典的文章,总是文质兼美,不仅文字朗朗上口,而且意境回味无穷。
3.何为“通”?
所谓的“通”,就是“词”使用得适合,“篇章”组织得通顺,便是“通”。
反过来,“词”使用得乖谬,“篇章”组织得错乱,便是“不通”。
文思不畅,有几个原因:见闻不博,想象不充,联想不快,分析不精,辞藻不富。
比如:范仲淹《岳阳楼记》的结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每次读到,都会让人感受到范仲淹身居江湖、心忧天下的通透品质。
文学的表达,通常是文字的想象。一切要落实到文字上,文字要有美感,要流畅,要简洁。这就是“通”,就是信、达、雅。
03 写在最后
语感,源于心灵对语言的感受,并由这种感受不断积淀而成。
阅读与写作,简直是玻璃的两面。无论你看着哪一面,都意味着你也正在凝视另一面。
可以说,没有什么比阅读经典更能培养语感的了。这就是阅读带给你最为显性的益处。
因为世界上,任何一本经典都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精华,它的字词语句都是最为准确、最为上乘的。
愿你在阅读中,寻找到的那种语言的“正确”,即是写作的语感。
共勉!
(你好呀,终于等到你了! 期待在#优质写作#中遇见更好的自己!如果本文有用,欢迎你点赞+转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