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了《摔跤吧,爸爸》的电影,之前这部电影大热,我就很想看,但是由于小孩小所以一直没有去电影院看。最近终于在腾讯视频看完了,很受触动。本来我是冲着导演兼主演:阿米尔.汗去看的,因为之前很喜欢他的《三傻大闹宝莱坞》,但是这部电影本身也没有令我失望,影片非常精彩。
故事的主线是爸爸通过对两个女儿的培养,让女儿们帮他圆了世界冠军的梦想,为国争光。
从我的视角,我觉得影片讨论了以下几个议题:
第一,印度也是一个非常重男轻女的的国家,大家渴望男孩子的到来,对于女孩子则不那么欢迎,从影片中大家对于女孩子出生的表现就可以看得出来,没有喜悦之情,更多的是担忧。
第二,影片中爸爸马哈维亚把自己年轻时未能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并按照自己的意志对孩子进行培养,刚开始孩子们是很抗拒的。
第三,爸爸不在意别人的挖苦、嘲笑,专注地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用事实说话,当妈妈担心两个女儿练习摔跤,长大了会嫁不出去时。爸爸说我会把她们培养得足够优秀,自然就会遇到懂得欣赏她们的男人,虽然影片中的爸爸相对也是比较沉默的,对孩子们甚至还有些严厉,但是实际上他是在用他自己的方式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天。
第四,印度女孩的人生选择是非常少的,很多女孩十几岁就会被自己的父亲或哥哥嫁给大自己很多的陌生男人,而且还不允许新娘反对。影片中的爸爸为了未来女儿们能有更多的选择,甚至不惜与整个世界对抗。
在我们中国,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感慨现在社会阶层板结化越来越严重了,机会变少了,但是如果很印度的女孩的来比较的话,我们至少很多人还有机会通过好好学习,进入大学去深造,以后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所以与其抱怨,还不如选择拥抱生活,用心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第五,练习摔跤这件事,一开始是父亲强加给两个女儿的,她们只是被动地接受训练甚至是被迫接受训练,知道生活中的事情对她们有所触动(她们的年轻的朋友在出嫁前羡慕她们有个这样的爸爸),她们才明白了爸爸的苦心,因为一开始她们以为父亲太狠毒了,老是要折磨她们。慢慢的,她们在练习摔跤的过程中,找到了乐趣和成就感,喜欢上了这项运动,把爸爸外在施加的压力,转换为自己内在发奋的动力,更加积极主动地练习了。
在我自己未来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尽量把学生学习的动力内化,帮助他们化被动为主动。
第六,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寻找自我的过程。青春期,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心,同时对父母的管教充满了逆反心理,想脱离父母的掌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但是由于人生经验比较匮乏,容易在五光十色的世界里迷失自己,跌跌撞撞。
可这又何尝不是人生的意义呢,如果我们只是沿着父母为我们选定的道路去走,那么我们的人生是那么的成功,那又有什么意义的,活得再好我们也只是父母的复制品。年轻就是有犯错的资本呀,如果不进行不同的尝试,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生命还有什么样的可能性,虽然这个过程也许会很痛,也要咬牙坚持下去。慢慢摸索适合自己的道路,但自己发现真的无法再向前了,回过头去看看,父母还是经常在原地等着我们来和解。放下彼此的成见,敞开心扉接纳对方,包容对方。
第七,因材施教非常重要,影片中的教练虽然是国家级的,但是他并没根据吉塔的特点和优势进行训练,而是简单地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传授给吉塔。这对吉塔不仅没有起到帮助的作用,甚至还阻碍了她的发展。而爸爸则是根据吉塔的优势来进行指导的。所以可以让吉塔更好地看清自己和对手。
在平时的教学中,因材施教这方面我明显还是做得不够的,必须要磨练自己这方面的能力,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总之这部电影真的非常精彩,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维度进行解读。
2017.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