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出自《中庸》治学篇的一句箴言,也是学术研究所必备的流程。而在我看来,其中“博学”、“慎思”、“笃行”三词是治学最不可或缺的态度。
何为“博学”?博学,即广泛地学习。那么广泛学习又有何用处?荀子早在《劝学》中给予了我们回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句话在当今社会依然能够作为我们治学的风向标。作为当代青年,要想能在这个社会站稳脚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这就要求我们有博学的意识和态度,掌握更加宽泛的知识,在多个领域都要有所涉足,才能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不可被别人轻易替代的人才。
何为“慎思”?慎思,即谨慎地思考。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在博览群书广泛学习之后,便要开始有所思考。比如,对于一项研究,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进行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进行实验设计?哪一种方法是最合适的?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于其它的一些研究?研究过程中哪些细节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同时,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敢于对一些既定结论提出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推翻现有的存在缺陷的实验结果。
何为“笃行”?笃行,即切实地力行。古人云:“三思而后行。”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们才能够切实地执行。陆游曾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治学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学习一个原理,我们就要学会推究其本源。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这句话在治学上依然适用。任何研究都不会是一纸空文,它们都需要在实验与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才能够得到最精准的结论,达到我们治学研究的目标。
“博学”、“慎思”、“笃行”是必不可少的治学严谨态度,如果没有广泛的学习,就不会有严谨的思考;如果缺少严谨的思考,就不会有切实可行的实践活动,也就得不出科学的结论。因此,治学绝不可缺少这样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