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任务链”,发掘知识伟大魅力
根据郝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求,可以明确这是一次实战性作业,需要有真实的课堂实践。因此,在作业布置之后的每一天,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在大脑里构思如何完成作业,如何利用佐藤学的教学理论创建“润泽”的教室、建立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如何在课堂中以“倾听”为基点,实现三重对话,促进学生学习的被动的能动性。针对要求完成作业一直是我思考的重点。
实际上,自从学习了《静悄悄的革命》这门课程,我一直把书中的理论尝试着如何运用于实践中去,并经常自我检验是否存在“主体性”神话现象,然后以“学”为中心,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润泽课堂为目标,并逐一落实佐藤学的理论,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下面,我将按照陈静静博士课堂叙事的方式剖析自己刚刚上过的一节公开课。
这节课是本学期我校举行的大教研示范课,我需要在示范课后进行一个微讲座,因此课堂与讲座要融为一体。针对这次教研主题要求“如何上好初中英语阅读课”。我校业务校长建议我选一节八年级的课来上,因为七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比较简单,而我今年担任的是七年级课程,怎么办?只能借班上课了。
01.选择班级、学情分析
八年级一共有三十个班,其中有四个所谓的实验班,二十六个平行班。选择哪个班级上课呢?如果是实验班,英语水平比较高,听、说、读、看、写技能强,对教师来说,更容易显示其教学技艺。如果是平行班,学生口语表达听力、阅读理解能力都不理想,一定会影响整体教学效果。但是作为我校英语学科带头人,引领的方向一定要具备可借鉴、可操作的层面,否则,观课教师可能是激动一时,课后将模仿无力,不会对我校的英语课堂教学起到根本作用。考虑再三,我选择了一个平行班(8.12班)进行授课——和这个班的英语老师金老师比较熟识。首先,我和这个班金老师沟通交流,了解学情。8.12共有54人,成绩在年级所有平行班中处于中下,因为我校生源质量不太好,在上一次月考中,这个班学生及格人数23人,有5名学生在40分以下。听金老师介绍,这个班学生很活泼,课堂发言很积极,但是不容易沉浸下来思考,了解了这个情况,我把“如何引领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确定为基本目标。
02.文本选择与开展学习设计
我们所用教材是“人教版‘新目标’”,实际上,教材设计很好,每个单元分为Section A与Section B两部分,A部分是单元基本的教学内容,B是在听说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学生的阅读技能和写作能力,是语言的学习、巩固和运用阶段。起初,我想从《新概念》选取阅读材料的念头(《新概念》提供的材料更有趣,语言更地道纯正一些),最后选择了学生课本上Unit2的长篇阅读,因为大部分教师是用教材授课的,如果选择了课外阅读,会对他们阅读选材造成困扰。
Unit2Reading是一篇“统计报告”,是有关对NO.5Middle School学生在使用网络、做运动、看电视的频率做的一个统计,结合本单元的语言功能,是让学生借助本篇阅读,学会运用“频率词”和“百分比”表达,并提醒学生不要沉溺于网络、电视节目,多做体育锻炼。在设计如何上好这节课之前,我在思考:这篇阅读传递了什么阅读信息?这篇阅读的结构是什么?为什么编者要选取本篇文章作为学习“频率词”、“百分比”等语言的辅助?这些对学生英语阅读学习、文本分析,以及带来的思考是什么?带着这些思考,我做了学习设计:
(一)目标设定:1.能够理解“统计报告”写作结构,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尝试做一个简单的“统计报告”;2.针对自己所做的统计,判断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健康,该如何调整。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应该理解文本的基本信息,并学会通过文本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实际打通,并通过文本结构开展仿写练习。
(二)让学生沉浸于阅读之中,学会分析文本和思考。这篇文章249词,5个小段落,对于八年级上学期所要求的阅读水平,属于词数较多的一篇文章。按学生的一般速度,读完这篇文章需要3分钟左右,如果完成略读、寻读与细读,至少需要8分钟时间。文章结构很清晰,属于“总分总”结构,英语中很多文章都是“总分总”,平时指导学生写作也是采用“总分总”形式进行。因此,如果能够引领得当,学生在阅读上的障碍并不大。
(三)设计学习“任务链”。根据前段时间学习龚亚夫、罗少茜合著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明确了任务型教学设计的原则,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设计一系列教学任务,从而让学生通过用英语做事情以达到学习目标,也就是“因鱼下饵”的道理。好的学习任务,是以“学”为中心,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我设计了以下任务链:
任务一:文章共有几段话?并快读文章(Skimming),用最简单的话概括各段中心大意。
任务二:扫读文章(Scanning),完成三个饼形图(Pie charts)并与同伴分享你是如何快速找到答案的。
任务三:细读文章(Careful reading),回答个问题。
任务四:结合自己生活实际,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并和同伴分享。
任务五:根据以上几个问题,设计一个饼形图,并根据饼形图做一个简单的统计报告,从而反思本班学生的生活是否健康。
任务六:听录音纠正发音与课堂达标练习。
以上几个任务层层递进,同时渗透了阅读技巧。第一个任务属于阅读中的“略读”通过浏览(不逐词逐句读)文章,尤其是根据每段话的首尾句,可以了解文章结构与段落大意,属于典型的概括归纳题型。第二个任务是在第一个任务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回归文本,通过“exercise、use the Internet、watch TV”等“路标词”找出相应信息,这是最浅层次的文本分析——在中考阅读理解中属于“找细节”题目。通过前两个任务铺垫,任务三需要学生“文中找答案”尤其是第四个问题,需要学生反刍文本内容,结合自己的经验回答。第四、五个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通过思考思考,把学习与生活打通,也是阅读理解的最高层面——运用。
(四)主要方法:
1.倾听与对话;2.小组合作
这节课,我准备运用佐藤学先生的教学理论,以倾听为主,通过倾听,发现学生的困惑点,并给予适当的引领。此外,让学生真正开展三重对话,在与文本、同伴、教师的对话交往中,实现学习被动的能动性,发现文本的本质价值,并借助文本反省自我生活状态,从而实现文本的工具价值。在具体课堂操作流程方面,我设计了以下学习步骤:导入课题(教师)——读文本并独立完成阅读前4个任务——同伴核对答案,并说明解答思路——小组聚焦疑难点开展研讨,然后完成最后一个统计任务——展示答案,针对每个环节的重难点,教师适时点拨、追问,促进学生思考的高度与广度,从而帮助学生经验改造。
为了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同伴交往的价值,我准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兵教兵”、“兵强兵”形成学习共同体。
03.倾听与思考
因为是下午第一节课,中午我特意没有回家,而是趁着午自习的时间来到这个班上,了解一下这个班学生的分组情况。这些孩子见了我,很兴奋,因为他们已经得知下午我要上课的事情。我了解了分组情况,8.12班以前分为6个小组,每组9人,他们是三三三为一组,每个组是三人为伴。按照我自己班级的小组合作情况,我打乱原有小组结构,分了9各小组,每组6人,这样变成了两两为伴。(因为我们活动中的对子是两人之间的对话。此外,可能是自己认知问题,我总觉得三者众,可以成组;两人为伴,对话活动更容易开展。)另外,我特意交代学生下午上课的时候积极发言、不要怕。
下午上课的时候,坐在报告厅舞台上的孩子们变得很谨慎,远没有午读时刻的活泼气息,大概是因为台下有全校50多名本校教师以及来自城南中学的十几名老师在观课吧。为了缓和大家的紧张情绪,我们进行了一个warm up活动。我先做示范:In my free time ,I always use the Internet.And I usually run in the morning . I often go camping in the country with my family.I sometimes watch TV. I hardly ever go to the movies.I never play computer games. What about you ?通过我的示范,让学生用上 always,usually 等频度副词说简单的句子。慢慢地,看着大家沉浸其中,我导入了新课。Today we’ll learn an article about the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in No.5 Middle School.接下来我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然后在手机上设定了8分钟倒计时,接下来我走到学生中去指导阅读。第一个任务是理解文章结构,写出段落大意。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概括大意的时候使用一个词或短语,很少能够使用句子来描述。在我的指导下,他们开始尝试用句子概括,但是很明显这个任务所用时间超出了预设。对于第二个任务,一部分学生没有在饼形图相应的位置填写答案,而是在原文中的适当位置,圈点标注,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又能与文本深度对话,我没有提出异议,但是很担心他们是否可以清晰地展示。其中一个名叫Jack(高帅锋)的男生小声提出来:“老师,这道题也太简单了吧!”他的言外之意是这个任务没有必要,净是浪费时间。根据他的建议,我决定这个任务不用再展示,但是要让学生说出如何能够迅速地找出相应信息。第三个任务有思维难度,也是学生耗时比较多的一个任务,我看了看时间,当大部分学生都聚焦任务三的时候,剩下不足两分钟的时间。我只好悄悄地调整了时间,默默地增加了5分钟。
最后一个任务需要小组合作,因此,当大多数小组都聚焦这个任务的时候,所有学生好像忘记了深处报告厅的舞台上,声音很大。有点佐藤学先生描述的“闹哄哄”的课堂,孩子们研讨的是核心问题吗?为什么是闹哄哄的样子?因为我课前只是关注他们的分组情况,而没有在如何发言与倾听上给他们做指导。也许自己带的班级已经熟悉了上课的要求,对于借班上课,这是课前考虑不周到的地方。看到大家这个样子,我用安静的手势示意他们静下来,并让他们分配角色,谁是主发问人,谁记录,谁是最后的汇报者,并要求他们一人发言,其他成员必须倾听或记录,不允许同时出现两个发言者。这样一来,热闹的气氛明显缓和了。时间悄无声息的飞逝,学生任务还没有完成,听到设定的手机铃声响起,有些学生甚至想放弃饼形图与汇报活动,在我的鼓励下,学生得以坚持。最终用了18分钟完成了所有任务,比我预设时间多出了10分钟。课前已经有了学情分析,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课前预设没有做实在,尽管我知道这个班级是平行班,但是我依然以对实验班的要求设计所有活动。最重要的原因是我连续教了三届实验班,大脑认知已经有了固话的教学设计经验,对这个班级的课前学情调查,也只是象征性地思考了一番罢了,没有从根本上按学情设计教学任务。
04“展示”串联课堂
根据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的情况,在展示阶段,我果断删去了任务一、任务二的答案分享,只是让学生说出答案的出处以及找答案的方法。第三个任务我让学生以两人问答的形式展示答案,其余学生补充或质疑。因为有充足的自主时间,展示进行地很顺利,学生之间的点评多侧重于发音侧面。其中第四个问题4. Do you think the students at No.5 are healthy ? Why or why not ?大家的答案基本统一,其中一名叫“许原”的男生提出异议。没有等他解释理由,很多学生七嘴八舌地怼他。我把右手食指放到嘴上示意大家听他解释。他告诉我们是否健康不能只从锻炼、上网、看电视几个活动来评判,我问他还有哪些方面?他说睡眠啊(enough sleep),我向他举起大拇指,并夸奖他会思考。然后问大家,除了锻炼、睡眠,还有什么可以决定健康?大家稍微沉默了一下,一会儿一个名叫王远航的男生说健康饮食(healthy food)。 然后,我让学生再次回归文本,找出最后一道问题的答案,经过大家反复阅读,对比文中的数字比较,孩子们一直同意NO.5Middle School的学生不够健康——尽管健康与锻炼、睡眠、饮食都有关系,本篇文章作者重点从是否锻炼、一周锻炼几次入手,作者的统计结果显示这个学校学生每天做锻炼的只有20%,每天上网、看电视的分别是90%与85%。那个名叫“许原”的男生也表示理解了。
最后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做的统计报告,因为时间关系,只展示了一个小组,是有关“阅读”的统计,其中有95%的学生每天阅读,我肯定大家阅读的习惯,并告诉他们“Reading makes a wise man.”就这样一节课随着这组学生的展示也结束了,但是感觉是草草了事。
05课例研讨与反思
(一)不像研讨的研讨。
因为是一节示范课,参与观课的教师在议课的时候,大多摆脱不了传统的做法——只讲优点,比如能够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到文本之中,发掘文本之美;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多学少教;能够利用文本知识、打通生活实际或者要向我学习之类的话语等等。大家都不讲缺点,在我坚持大家各抒己见,诚恳提出建议的时候,金老师说针对平行班的学生设计的教学任务有点多,课题容量太大。其实,这也是我课堂上的思考。以下是我课后的自我反思:
(二)《说易做难——一节公开的反思》
很多时候,针对一节课的设计,自己往往能够说的头头是道,也能明白很多有高度的理论知识,尤其是在指导别人上课的时候,往往能说出来一些可行的建议,再比如在评课的时候,给出的建议,会获得大家的认可和信服。可是轮到自己上课的时候,往往会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不能表达不出来自己想要的效果。这种眼高手低,应该属于假认知吧!结合本节大教研示范课课例,对这种现象反思如下:
1、课前准备明显欠缺
认识态度不到位,临时抱佛脚,准备不充分,没有提前熟悉课件、把握时间。实际上,一种(假大空的)自信是隐藏在内心深处作祟的。就是因为这种盲目自信,没有空杯心态,如果有有较高的认识态度,精益求精。把这次分享活动像对待比赛一样,取得的的效果应该比现在要好。前期准备不充足,不能真正了解学情,是本次课堂任务安排不合理最大的问题
2.文本挖掘不够深刻,对文本不能够从多方位的挖掘,很多时候跳不出教材的框框,呈现阶梯性课程形态,对学生的引领尽管有思维方面的活动,但是没有完全打开,不能作为一个主题,一个任务,引领学生自行探究。如果说比较成功的一点,就是一直引领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如何做题,而不是做对了某些题目。
3.后面一些环节有点走过场,不能脚踏实地走完每一步。因为设计内容较多,在限定的45分钟,一定不能全部完成。因此,难免出现走过场现象。实体课与说课不一样,不是炫技的舞台(当然,说课也要基于课堂实际),实体课更来不得虚假,如果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硬要塞给他们一些无法完成与接受的内容,则会出现自己不想看见的结果。犯了前松后紧的毛病,因为内容多,自己看着每个环节都不舍得删去,定会导致有些环节不能上透彻。课后想一想,前边为了安抚学生情绪的Free talk用时太长,浪费太多的时间。不过,再想一想,这与本节课有多大关系?是为了实现哪一个学习目标呢?由此可见,这个环节完全是多余的。再说说“百分比”的训练和“饼形图”的示范,都浪费了相当多的时间,这些是目标以外的东西,对本节阅读课的学习并没有太大的帮助,严格的说属于跑题。
4.如果说这一节课的优点,应该也是非常明显的:(1)本节课以“任务链”的形式展开课堂,以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在一次次从文本中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无意识间发掘了知识本身的魅力。(2)引领学生打通教材与生活的实际,能够真正体现学习文本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实现阅读的最高境界——应用。(3)在对学生思维训练方面,引领学生学会阅读的技巧,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4)基于倾听的三重对话,实现学生学习的被动的能动性。(5)关注“异向交往”的声音,通过“许原”的“片面理解”拓展文本深度思考,让学生跳出文本学习,获得经验改造。
总体来说,一节浑浑沌沌的课,自己并不是很满意,该如何办呢?相信通过这一次梳理与反思,要抽空大脑中的一切,空杯心态,认认真真对待每件事情,尽最大的努力取出准备,做到问心无愧!
这是我第一次写课堂叙事,尝试课堂深描,好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认知重构历程,无论是对本节课,还是对课堂的本质,都有了更深的理解。但是,我明白,课堂研究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