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火爆,但12年前的同款片确很少人知道
电影《流浪地球》,46.8亿票房,无疑是2019年贺岁档最大赢家。
有人说它“牛逼吹爆”,有人说“烂片尬死”。
同样是“拯救地球”的话题,同样是口碑两极化的状况。
看着《流浪地球》,我不止一次地回想起它——
《太阳浩劫》
太阳衰竭,人类何去何从?是两部电影共同的思考中心。
“流浪地球”是太阳逐渐膨胀吞噬太阳系,所以人类计划了一个千年逃亡,带着地球逃离太阳系。
“太阳浩劫”是太阳逐渐衰竭,一艘太空船带着全世界核资源组成的炸弹,飞向太阳,计划重新点燃太阳。
在飞船“伊卡鲁斯一号”失踪后,飞船“伊卡鲁斯二号”带着地球最后的希望出发了。
与《流浪地球》整支队伍运送“火石”不同,《太阳浩劫》飞船里的八个人,各有各的负责区域。
舰长副舰长,负责统领全局,两名驾驶员负责飞船的行驶及维修。
植物学家负责植物园养护,提供全员所需氧气,物理学家负责核弹的投放及爆炸程序。
航海士负责飞船运行路线,博士负责区域不明。
在按规定路线经过水星后,他们发现了一号飞船。
它在离地球很近的地方,停止了。
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变数,即使有“燃爆太阳”的理论计划,他们也不知道能否成功。
全船上只有物理学家最了解核弹,所以他最有资格决策。
在演算过后,物理学家给出飞船改道,靠近一号,获取另一枚炸弹的建议。
两颗总比一颗机率大。
看似增加任务成功率的决定,却暗藏杀机。
《太阳浩劫》是丹尼·博伊尔在2007年的作品。
丹尼·博伊尔被视为希区柯克、库布里克和昆汀·塔伦蒂诺的混合体。
1996年的《猜火车》震惊影坛,圈走大量粉丝,2008年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再次证明实力。
中间的“低谷烂片”想必就是《太阳浩劫》。
《太阳浩劫》从用的演员,就能看出导演对电影本身的重视。
物理学家由基里安·墨菲饰演,2002年他因丹尼·博伊尔的《惊变28天》被大众所知,客串出演诺兰的《蝙蝠侠:侠影之谜》。
在《太阳浩劫》之后,他的戏份加重,出演诺兰的《盗梦空间》《敦刻尔克》,主演英剧《浴血黑帮》。
舰长由真田广之饰演,他是日本重要的中生代演员,与中井贵一、渡边谦、佐藤浩市被评为日本中年演员四天王。
植物学家由杨紫琼饰演,一位驾驶员由克里斯·埃文斯饰演。
他们俩太熟悉,一个是中国演员,一个是“美队”,就不说了。
演员用的好,导演也对口,但《太阳浩劫》在当年一度被批为“大烂片”。
导演一度被质疑,直到在次年推出励志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获得满堂彩,才真正扬眉吐气。
时隔十二年,再看《太阳浩劫》,真的“栽了”吗?
就像有人喜欢《流浪地球》,有人不喜欢一样。
刘慈欣喜欢宏大的“世界感”,要文明带着整个星球流浪,丹尼·博伊尔喜欢小国寡民,一艘船上的8个人就是世界的缩影。
胸怀全局的舰长,胆小怕死的副舰长,刀子嘴豆腐心的驾驶员,冷静内向的物理学家……
同在一条船上,这八个人性格却完全不同。
航海士在重新规划路线时,忘记计算隔热屏调整角度,这一失误导致隔热屏严重受损。
与众志成城对抗木星引力不同,飞船上的他们也是会犯错会失误的普通人。
与少数精英拯救人类不同,《太阳浩劫》侧重于这八个人的描写,一个人犯错,大家虽意见不一但还是尽力去弥补,不惜牺牲自己,甚至全员,以换得人类存活的机会。
我想这才是人类的尊严,才是真正的人类世界。
舰长和最应承担责任的物理学家出舱维修隔热屏,维修完毕后在回舱时又出现意外,为保最重要的物理学家,舰长牺牲。
为维修隔热屏,飞船自转时3号4号通信塔损坏,碎片击中了植物园。
氧气最丰富的植物园瞬间起火,这也是最致命的地方:氧气不够。
植物学家给出结论:仅剩的氧气,不但不够返回地球,甚至不够完成任务。
经过计算,飞船所剩的氧气,仅供四个人活到执行任务。
经检查一号飞船炸弹不能使用,但氧气充足,有水,有食物。
完整的生存环境却没有船员,只有一段“放弃任务”的录像。
在检查炸弹时,两艘飞船突然发生分离。
去一号飞船的人员中,为同伴手动打开舱门的博士,永远地留在了一号飞船。
副舰长因太过着急,飘离其他同伴,在零下二百七十多度的宇宙中,迅速冻结被飞船碰碎,变成宇宙垃圾。
二号飞船里,只够四个人的氧气,大家投票杀死因自责而精神错乱的航海士。
生死面前,人性的本质逐渐暴露。
但航海士自杀于休息室,人性中的善与恶同时出现,更增丰富了这个小世界。
原以为他们可以安心的完成接下来的任务。但飞船伊卡鲁斯说:氧气仍然不够,船上有5个人。
一号飞船完整的人类生存环境,俩飞船意外的分离,那根本就不是意外。
在《流浪地球》中,唯一的反派估计就是“木星引力”,所有人众志成城对抗自然,换得地球存亡。
但丹尼·博伊尔把反派仍放在人身上,就是未知的第五个人。
他代表的是“听天由命”的一派人,这也就是《太阳浩劫》最大的槽点。
但我觉得这正是本片最值得思索的地方:人类真的有资格对抗自然(泛指宇宙一切事物的总体)吗?
飞船“伊卡鲁斯”,名称取自希腊神话,一个没有了解自己局限性,最终殒命的人类。
他与父亲费劲所有心思,用羽毛与蜡造了翅膀,飞出囚禁自己半生的石堡。
展翅高飞时,当地牧羊人渔夫以为他们是天神,伊卡鲁斯忘乎所以的享受着自由,由于太靠近太阳,导致蜡融化,最终掉落大海丧生。
人终是人,被当成天神的伊卡鲁斯没有正视人类的局限,最终殒命,这是否也是导演的看法?
《流浪地球》把核心放在了中国人对家的执念上,演员吴京说:逃难也要带着家。
这也是有别于西方科幻片的地方,导演郭帆说:影片中有很多地方是外国人所不能理解的。
亚洲人可能对于“家”的感情更重,所以哪怕世界灭亡,家庭仍是最重要的存在。
《太阳浩劫》则把使命感放在首位,二号飞船抱着必死的信念奔向太阳。
植物学家为保护废墟中长出的嫩芽死去,那是飞船氧气最后的希望。驾驶员为保证飞船成功驶向预定地点,上上下下地维修冷却系统,最后冻死在其中。影片开头副驾驶员维修冷却系统,也预示着他的结局物理学家是活到最后的唯一成员,他成功的点燃了太阳,并消失在光芒里。冰冻的地球得以见到阳光。若有一天早上起床时发现天气特别晴朗,那就表示我们成功了。“希望”也是本片想要表达的观点,虽然美好地不切实际,但导演仍没有戳破。看完《流浪地球》,脑中还是《太阳浩劫》的那个问题“人类文明能等到太阳衰竭吗?”地球的天文年龄约45.5亿年,而地球上已经出现了五种文明(也有说是六种)。而距太阳衰竭还有约50亿年。太阳不会消失,地球也不会完蛋,真正走向灭亡的只是人类自己而已。不靠阳光就可以生存的生物,仍在地球上生存着,太阳终有一天变成红巨星,也不会消亡。不管是举地球迁移,还是炸太阳,无非都是在“拯救人类”。有出现就会有灭亡,对于存在时间并不长的人类更是如此。前几次文明,他们或许也曾认为自己是这个星球的主宰,正像我们一样,我们看似伟大发达的文明社会,不过是地球上的沧海一粟。我们也注定消亡,正像他们一样。不能完全不把自己当回事,猜想推测在没有成功以前,都是一场空谈,伊卡鲁斯造出了“仿神”的翅膀。别太把自己当回事,认清自身局限性,有所畏惧的前行着,若是这样伊卡鲁斯也不会坠海身亡。知畏惧,勇探索。人类对于宇宙来说渺小的不值一提,但对于人类自身来说,我们亦是自己的全世界。《流浪地球》说要守护好家人,真有那么一天也要举家流浪,《太阳浩劫》则说别太把自己当回事,真有那么一天也只能放手一搏。两者归结一处,“好好活着”是最大的目的。想想一片无光寒冷的冰冻世界,贫瘠荒芜,没有人烟,看看脚下踩着的世界,车水马龙,灯火阑珊。虽然有压力,有烦恼。但有四季,有昼夜的地球,真的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