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奂生上城到庄水桶进城
——评高和小说《牛人》
1980年代初,高晓声的短篇小说《陈奂生上城》曾名燥一时。
小说围绕着农民陈奂生上城后发生的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成功塑造了改革开放初期,背负着沉重封建思想的老一代农民形象,概括了当时农村面貌的历史性的深刻变化。通过作者的细腻描写,一个质朴憨厚却多少有些阿Q般自欺欺人而又妄自尊大的农民形象,便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30年以后,高和写了一部长篇小说《牛人》。说的是闽南山区的一个小山村的青年农民庄水桶进城后遇到的不同身份的人,与不同的人发生的种种真实且荒诞的事。
虽然同是农民,庄水桶与陈奂生却有着本质的差别。30年,在古代中国或现代欧洲,可能是波澜不惊。而在当下中国,那可是波涛汹涌。一个外国人曾说,“一个西方人活三百年才能经历的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三十年就够了。”
这三十年的巨变,将大部分国人从里到外都彻底地换装,何况是生长在改革开放窗口的以厦门为核心的闽南金三角的庄水桶。所以,庄水桶一进城一亮相就展露出新生代农民的气质和才华。
庄水桶进城第一次亮相的场景作者可是煞费苦心的。巴星克咖啡店,虽然与星巴克有着一字之差的天壤之別,虽然有模妨冒牌水货之嫌,但毕竟是充满国际的现代的地方。难得可贵的是,从山沟沟里跑出来的水桶坐在带有腥味海风吹拂下地喝着味道怪异的咖啡时,没有了陈奂生花了对他来说近乎天价的5元钱的县招待所高级房间时心疼不已,而后回家后在乡人面前炫耀的满足。水桶只是觉得咖啡其实没有铁观音好喝,如果不是为了发票报销,他是不会来这种鬼地方的。
所谓的质朴憨厚是不适合庄水桶,当下城市已经没有质朴憨厚的农民的生存空间。为了生存下去,庄水桶虚发小广告,与他人合作做假证,盗挖古树名木,以至到将地沟油变成食用油。从而在城里买车买房,成功将乡下人变身成城里人。庄水桶的成功拆射出中国这三十年来的一部分社会图景。金钱已经成人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也只剩下了金钱。不择手段地追求金钱追求成功不仅没有得到针砭,反而成了不二之选。这不是庄水桶们的错,只是适者生存罢了。
小说最后,租辈的质朴善良突然回到了庄水桶身上,他断然停止将地沟油变成食用油。虽然显得有些突兀,但可以窥见作者心中的人性之光。
高和到厦门已有些年头。但我发现,《牛人》中的语音,场景都很闽南化了。特别是对富有闽南方言的骂人的口头禅的运用,既自如又不让人生厌。显现出作者对生活洞察的锐利和深厚的文学创作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