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说,他生活的三大动力是对知识的追求、对爱的渴望、对苦难的怜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这三者都是对未知维度的体会。
你看,有些人对于未知心生敬畏和渴望,有些人却心生恐惧。
事情总是这样,每个人在这一生中的某个时刻,都不得不独自面对一些决断和取舍、风险和恐惧,其他人是无法替你解决的,你只能自己去做。
一个人真的成长起来的时候,就是他第一次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了判断、做了选择,并且可以自信满满地对任何结果“埋单”的时候。
人这一生中,有很多事情是“不以意志为转移”的,比如你的基因、经历、恰好碰到的人、出身、时运等。但是,诸如勇气、对抗恐惧的心智,却是可以自我生成的。
关于对未知的恐惧,是每颗年轻的心都要经历的过程,毕竟青春就是会慌张和犯傻嘛,有什么可怕的呢。
恐惧可以滋生无数自我设限和自我否定,却单单不会让你变成想要的样子。你要想办法走到恐惧的对立面,用更勇敢的方式去生活。
摆脱恐惧,需要做到自我接纳和自我实现。
自我接纳
全然接纳自己,包括你的不完美,如懦弱、渺小、嫉妒心、贪心、羞耻感、罪恶感等种种负面的情绪。接纳你自己,就是全新做自己,认可自己,用新的视角看待和认识自己,也能够获得别人的认可和接纳。
埃克哈特·托利在《当下的力量》一书中提到,任何被你完全接受的事情,都将会把你带进宁静状态。这就是臣服的奇迹。
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即实现自我目标和与生俱来的价值。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自我实现的人有一种惊人的能力,他们能够带着敬畏、愉悦、惊奇乃至心醉神迷的狂喜,神清气爽、天真烂漫地一次又一次地欣赏生活的原初的善,尽管这些体验对别人来说可能是陈旧乏味的东西。”
罗杰斯的话,与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的第五层次的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相同。
王小波也在《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中写过的一句话,“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颗星星:如果我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
如果我自己是那么美好,那么一切恐惧就可以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