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士隐暗含一隐线
曹雪芹巧用两真人
雪芹下笔多条线,说与诸君仔细听。
士隐飘忽何处影?双真直指大江东。
真复杂,《红楼梦》!真“荒唐”,《红楼梦》!许多复杂之处,却总是条分缕析。看着“荒唐”之处,也总是耐人寻味。这就是雪芹,这就是他创作的《红楼梦》文本。
我们在上一回分析文章中探讨了五条隐线中的两条,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三条隐线的情况。
第三条隐线不像前两条那么明显,而是比较隐蔽的。这条隐线是雪芹埋得较深的一条,也是隐线下的另一条分线。它是由雪芹在《红楼梦》文本第一回中的化身“甄士隐”来构成的。从我们前面分析知道,空空道人、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和甄士隐都是雪芹的化身。他们对应的谐音依次是“空空道人、忙忙大事、描描真人和真事隐云”。这里边有着相互矛盾又相互联系的地方:
“空空道人”和“真事隐云”之间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关系。联系之处在于甄士隐是在《红楼梦》文本的两头出现,即只在第一回和第一百二十回中出现。空空道人的姓名内涵也是由省掉中间的“色色情情色色”而剩下两头的“空空”二字来构成的,即代表着《红楼梦》文本的两头。这和甄士隐只在这部巨著中的开头和结尾出现十分吻合。因此,空空道人和甄士隐是相互联系的关系。而两者的矛盾之处是在于甄士隐代表着要将血泪真相隐藏着来说,那就是说要时常出现在书中,这样才能做到隐藏着说,但实际情况似乎并不是这样的;空空道人从他的姓名内涵来分析,也会是出现在两头,但他同样不是这样,他只是出现在开头第一回之中,这和他姓名包含的意思不符,这是雪芹交代的矛盾之处。其实,因为他们是雪芹的化身,所以他们之间的矛盾关系只是雪芹自己思想斗争的一种呈现,是雪芹为隐藏血泪真相而释放的迷雾,雪芹这样释放迷雾只是为了保护自身家族、亲朋好友的安全和《红楼梦》文本的传播。如果我们这样来看的话,这种矛盾实际上就成为既在情理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事情。“忙忙大事、描描真人”和“真事隐云”之间也存在着类似于这样的矛盾之处。这样雪芹塑造的“真事隐云”达不到“隐藏着来说”的目的。似乎这第三条隐线就根本不存在。
雪芹为了解决这两者之中存在的矛盾情形,他又在前面自己四个化身的基础上再进行了一次变换,即将“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幻化成尘世的“癞头和尚、跛足道人”,使尘世中的这两人代表“甄士隐云”来完成“真事隐云”的行为,从而达到血泪真相隐藏着来说的目的。这也是雪芹的精妙之处。雪芹创作时,把“真事隐云”作为一条隐线,就是为了化解掉这一矛盾之处。这一问题解决了,那如何解决士隐进入《红楼梦》文本来“隐云”的问题呢?雪芹就再一次进行幻化,将“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幻化成“秃头和尚、跛足道人”,让他们时常出现在《红楼梦》文本中来“隐云”。这样也就使得“甄士隐云”能时常出现在书中,成为雪芹叙事的第三条隐线。在《红楼梦》文本第一回里,出现过他们之间的故事情节。这其实就是多个自我的一种呈现。人本身就会住着好几个自我,几个自我之间相互斗争、辩论、共存。雪芹也是巧妙地将这一点写进书中,以幻化来完成多个自我角色的转化。这一点做得十分成功!这也正像《红楼梦》文本第八回的所谓后人诗中(实质是雪芹自己创作的)讲的那样“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雪芹在自己化身的“荒唐”基础之上,又来了一次“荒唐”,使尘世中的“一僧一道”幻化成“甄士隐云”的化身,来隐藏着向我们红迷朋友说明血泪真相。
雪芹在创作第三条隐线时,再一次发挥了他的“李贺鬼才”,他将第三条隐线的对应关系也采取打乱前后顺序的方式来进行叙述,使之成为前后交叉,有时分开、有时合并的叙事方式。“癞头和尚、跛足道人”时而分开,时而一起,他们在《红楼梦》文本前八十回中出现了很多次,其中的七次是比较重要的。这七次实质对应着《红楼梦》文本的五个书名。只不过对应的《红楼梦》文本和《石头记》这两个书名是各自被分为两次来叙述的。这也是雪芹对我们红迷朋友的一种提示,提示我们红迷朋友如何来追寻红楼迷踪。
第一次是“癞头和尚、跛足道人”同时出现。这是他们首次出现在《红楼梦》文本第一回中,书中写道:
士隐见女儿越发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便伸手接来,抱在怀内,斗他顽耍一回,又带至街前,看那过会的热闹。
方欲进来时,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及至到了他门前,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士隐听了,知是疯话,也不去睬他。那僧还说:“舍我罢,舍我罢!”士隐不耐烦,便抱女儿撤身要进去,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士隐听得明白,心下犹豫,意欲问他们来历。只听道人说道:“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那僧道:“最妙,最妙!”说毕,二人一去,再不见个踪影了。
这一僧一道雪芹虽未明说,但实质上是指“癞头和尚、跛足道人”。他二人实质是两个雪芹同时登台表演。也就是“真事隐云”登台表演。“癞头和尚”念出的这首诗几乎等同于“警幻仙子”对香菱(也就是英莲)的判词。他预言了英莲即将面临的悲哀命运。这些预言只有在看完了相关故事情节之后,再将预言与书中英莲的个人命运进行对比,我们才会明白:娇生惯养的英莲将来会被“呆霸王”霸占,最终被折磨致死,过早地离开人世,这一切都缘自元宵节被拐走。
对于雪芹要讲的血泪真相来说,英莲不是一种真实存在,而是雪芹巧妙安排的代表血泪真相的一个书中人物。雪芹塑造“甄英莲”这个人物的目的在于讲述自己曹氏家族的整个兴衰过程。这里边包含两个隐藏语意:一个是雪芹在这里假借“癞头和尚、跛足道人”的作为来暗喻,如果曹氏家族不为满清封建皇帝效命的话,是不会祸及雪芹父辈的,也就不会祸及雪芹自己。另一个隐藏语意更有意思,在这里“癞头和尚、跛足道人”两人同时出现。“癞头和尚”的姓名中有一个“头”字,是代表开头之意,而“跛足道人”的姓名中的“足”字则是人体的最末端,也是代表着另一个“头”。二人同时出现就代表着“双头”,前头和后头。这和“空空道人”的姓名是一致的,也同他变换《石头记》的行为是一致的。即运用两头来向我们红迷朋友诉说真人真事之意。这和他二人原来的姓名“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包含的隐藏语意是完全一致的。“癞头和尚、跛足道人”就是雪芹说的“双真“,“双真”的同时出现是等同于“空空道人”出现的,而“空空道人”则是变换《石头记》为《情僧录》的人,那么“双真”对应的书名就是《情僧录》。结合“双真”的前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来分析就可以看出,这里实质是在说《情僧录》中讲的都是“雪芹忙的一些大事和真人真事”。这也就正好对应了《情僧录》这个书名,也就正好对应了这部书中的内容。
“癞头和尚、跛足道人”第二次出现也是在《红楼梦》文本第一回中,与第一次不同的是这次只出现了“跛足道人”一个人,这也是“跛足道人”第二次出现,书中写道:
可巧这日拄了拐杖挣挫到街前散散心时,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疯癫落脱,麻屣鹑衣,口内念着几句言词,道是: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士隐听了,便迎上来道:“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士隐本是有宿慧的,一闻此言,心中早已彻悟。因笑道:“且住!待我将你这《好了歌》解注出来何如?”道人笑道:“你解,你解。”士隐乃说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那疯跛道人听了,拍掌笑道:“解得切,解得切!”士隐便说一声“走罢!”将道人肩上褡裢抢了过来背着,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
“跛足道人”这是和“癞头和尚”分开各干营生后的第一次出场。“跛足道人”唱着《好了歌》,三言两语就度化了甄士隐(《好了歌》还另有隐藏语意存在,因为还牵扯着雪芹的其它创作手法,因此我们以后再说。)其实士隐有着高超的智慧,他一听跛足道人唱的歌,就立刻明白了是在唱《好了歌》,也明白了其中包含的隐藏语意。非但如此,他还对《好了歌》做出了经典绝伦的生动注解,说出了对当时世道的精准判断,也说出了《红楼梦》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与此处的对应关系,这一点我们红迷朋友可以参考脂批,我们就不多说了。正因为士隐看透了当时的末世之相,他才毅然决然地随着跛足道人飘然出家。雪芹这样安排还有一点十分巧妙,即“跛足道人”和《好了歌》也是相互关联、相互对应的关系,“跛足”是人体最末端,隐含着“结尾”之意。而“好了”二字也是出现在《好了歌》词句的结尾。两者所指的含义是等同的!这真是神妙无比的创作构思!太神奇了!这个《好了歌》实质上是两个雪芹之间的对话。因为“士隐”代表着“真事隐云”,而“士隐”却出家了,这也就代表着“真事隐云”从隐藏着讲述血泪真相变成了明白无误地讲述血泪真相,其对应书名也就是《石头记》。并且“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中的“好了”二字也是出自一种“头”即“后头”,也是对应着《石头记》中的“头”字。
第三次出现的是“癞头和尚”,他以间接方式出现在《红楼梦》文本第三回,这也是“癞头和尚”第二次出现,书中写道: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liú 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贾母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这里雪芹是通过黛玉之口间接地说出了“癞头和尚”的预言性提示。这里边包含着两层隐藏语意:一层是在说雪芹的曹氏家族如果不遇见满清封建皇室,不为其卖力的话,其实是至少可以保障家族平安的。但是事实却并不是这样。曹氏家族承受雍正“甘露灌溉”,最后却只有以泪来还,这也就反映出雍正实行整肃国策对曹氏家族犯下的血泪深仇。另一层意思是“癞头和尚”的话中隐含着“还泪之说”。说黛玉不能见哭声,不能见外姓亲友之人,方可保一生平安,这些话都是在指向“还泪之说”。“还泪之说”是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文本的中心爱情故事,因此这里对应着《红楼梦》这个书名。“还泪之说”、“癞头和尚”与《红楼梦》文本相互对应,并且雪芹先说“还泪之说”,而不涉及《红楼梦》文本中的其它内容,这也足以可见“还泪之说”是雪芹为把血泪真相隐藏起来,使之变换成《红楼梦》文本中的故事情节来进行构思创作的主要内容。也正是“还泪之说”创造出了缠绵悱恻,细腻琐碎,难分难解的宝黛爱情。
第四次出现的也是“癞头和尚”,他同样是以间接方式出现在《红楼梦》文本第七回中的,这是他的第三次出现,书中写道:
宝钗笑道:“那里的话。只因我那种病又发了,所以这两天没出屋子。”周瑞家的道:“正是呢,姑娘到底有什么病根儿,也该趁早儿请个大夫来,好生开个方子,认真吃几剂,一势儿除了根才是。小小的年纪倒作下个病根儿,也不是顽的。”宝钗听了便笑道:“再不要提吃药。为这病请大夫吃药,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银子钱呢。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若吃寻常药,是不中用的。他就说了一个海上方,又给了一包药末子作引子,异香异气的。不知是那里弄了来的。他说发了时吃一丸就好。倒也奇怪,吃他的药倒效验些。”
周瑞家的因问:“不知是个什么海上方儿?姑娘说了,我们也记着,说与人知道,倘遇见这样病,也是行好的事。”宝钗见问,乃笑道:“不用这方儿还好,若用了这方儿,真真把人琐碎死。东西药料一概都有限,只难得‘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周瑞家的忙道:“嗳哟!这么说来,这就得三年的工夫。倘或雨水这日竟不下雨,这却怎处呢?”宝钗笑道:“所以说那里有这样可巧的雨,便没雨也只好再等罢了。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
周瑞家的听了笑道:“阿弥陀佛,真坑死人的事儿!等十年未必都这样巧的呢。”宝钗道:“竟好,自他说了去后,一二年间可巧都得了,好容易配成一料。如今从南带至北,现在就埋在梨花树底下呢。”周瑞家的又问道:“这药可有名子没有呢?”宝钗道:“有。这也是那癞头和尚说下的,叫作‘冷香丸’。”
宝钗也是有病之身,为治病也不知花了多少银子。后来一个秃头和尚给了一个“冷香丸”的药方,才有些效验。宝钗说的“秃头和尚”实际上就是“癞头和尚”。这里雪芹借宝钗之口间接地说出了“癞头和尚”为宝钗治病开出的药方是叫做“冷香丸”。这里边包含着四层隐藏语意:一层隐藏语意是“冷香丸”代表着《红楼梦》文本的结局情况。宝钗虽然和宝玉最终结婚,但因为宝玉一直念念不忘黛玉,心里装着满满的都是黛玉,一直想着“木石前盟”,心里根本没有宝钗一丝一毫的位置,宝钗始终遭到冷淡对待,最后宝玉甚至出家做了和尚。宝钗的这种结局与“癞头和尚”药方中的“冷”字相对应。并且“冷香丸”对应的谐音可以是“冷相完”,两方面都暗含着宝钗和贾宝玉婚后遭到冷面相向。第二层隐藏语意是说宝钗的性格冷若冰霜,是一种寒冰封心的冷漠性格。宝钗对人总是表现出来一种淡淡的不离不即的漠然态度,她很少主动去做什么、也很少主动去和人往来、更很少主动去追求什么,她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从不思考想要的是否适合自己,只是默默承受着封建家族和封建社会的种种陈规腐制,从来不知道有所反抗,这使她最终成为封建家族和封建婚姻的牺牲品。我们从中也可看出她性格中包含的悲剧性因素,看似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实则冰冷似雪,寒彻入骨。第三层隐藏语意是“癞头和尚”给宝钗开出的“冷香丸”药方的构成成分一共是“十二种成分”(其中的春分时令也是一种构成成分)。这有两方面意思要表达,一方面是“冷香丸”的这“十二种成分”暗含着《金陵十二钗》中的“十二”,与其形成对应关系,实质上就是在指《金陵十二钗》这部书。我们再结合《红楼梦》文本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故事情节就能看出这也是在暗指《红楼梦》文本中闺阁昭传的内涵是以每十二位女子为分类尺度的。另一方面,“宝钗”的名字中有一个“钗”字,而《金陵十二钗》的书名中也有个“钗”字,这同样也是在指向《金陵十二钗》这部书。第四层隐藏语意是雪芹借“癞头和尚”的药方向我们红迷朋友说出了“真事隐云”的讲述方式,即通过对金陵十二钗的不同分类,使其包含一定的隐藏语意,以此达到“真事隐云”的目的,因此,金陵十二钗中包含的故事情节是雪芹隐藏着来告诉我们红迷朋友血泪真相的一种创作手法。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癞头和尚”的这次出现一方面是对应着《红楼梦》文本的人物性格和最终结局,另一方面也对应着《金陵十二钗》这部书和其中包含的“真事隐云”的具体方式。
第五次出现的也是“癞头和尚”,他出现在《红楼梦》文本第八回中,雪芹在这里同样采用了虚写的方式。这是“癞头和尚”的第四次出现,书中写道:
通灵宝玉正面图式
通灵宝玉
注云: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通灵宝玉反面图式
注云: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
宝钗看毕,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听了,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八个字,我也赏鉴赏鉴。”宝钗道:“你别听他的话,没有什么字。”宝玉笑央:“好姐姐,你怎么瞧我的了呢。”宝钗被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宝玉忙托了锁看时,果然一面有四个篆字,两面八字,共成两句吉谶。亦曾按式画下形相:
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宝玉看了,也念了两遍,又念自己的两遍,因笑问:“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待说完,便嗔他不去倒茶。
雪芹将“通灵宝玉“上面雕刻的文字通过宝钗的眼睛写出来是隐含深意的。这里既揭示出了“金玉良缘”,同时也暗指宝玉和黛玉的“木石前盟”最终会化为乌有,宝黛爱情会是悲剧性结局。雪芹通过宝玉看宝钗金项圈一事,借莺儿之口说出了金项圈是“癞头和尚”给宝钗的,是要和有“玉”的人结为连理的,其实是在暗指“金玉良缘”。“金玉良缘”也是《红楼梦》文本故事情节的一部分,它和“木石前盟”相比是相对次要一点的故事情节。因此,雪芹在这里借“癞头和尚”讲述的内容是这部巨著的一个分支,实质上也是对应着《红楼梦》文本的。“金玉良缘”与“还泪之说”中的“木石前盟”形成了一对矛盾。就本质来说,这就是一场恋爱与婚姻交织在一起的盛大人生重现,也是一场让人泪流不止的悲痛演出。最终还是封建婚姻战胜了纯洁爱情。雪芹运用故事情节冲突来演化这一恋爱和婚姻的矛盾关系,使之成为了《红楼梦》文本的一条主线。而代表爱情的“还泪之说”,“癞头和尚”已在前面已借黛玉之口说了出来,虽然“木石前盟”一直藏在宝玉的心灵深处,但最终也只能是藏在心里而无法实现的一种美好愿望,一种纯洁真实的知己之念,是当时满清封建社会根本无法实现的幻相泡影。看来宝玉最终也只有出家去向青灯古佛默经诵道了。这也是雪芹在“真事隐云”。
第六次出现的则是跛足道人,他出现在《红楼梦》文本第十二回中。雪芹对“跛足道人”则是采用实写。这也是“跛足道人”第三次出现,书中写道:
那贾瑞此时要命心甚切,无药不吃,只是白花钱,不见效。忽然这日有个跛足道人来化斋,口称专治冤业之症。贾瑞偏生在内就听见了,直着声叫喊说:“快请进那位菩萨来救我!”一面叫,一面在枕上叩首。众人只得带了那道士进来。贾瑞一把拉住,连叫“菩萨救我!”那道士叹道:“你这病非药可医。我有个宝贝与你,你天天看时,此命可保矣。”说毕,从褡裢中取出一面镜子来----两面皆可照人,镜把上面錾着“风月宝鉴”四字----递与贾瑞道:“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杰俊,风雅王孙等看照。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三日后吾来收取,管叫你好了。”说毕,佯常而去,众人苦留不住。
贾瑞收了镜子,想道:“这道士倒有意思,我何不照一照试试。”想毕,拿起“风月鉴”来,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唬得贾瑞连忙掩了,骂:“道士混帐,如何吓我!----我倒再照照正面是什么。”想着,又将正面一照,只见凤姐站在里面招手叫他。贾瑞心中一喜,荡悠悠的觉得进了镜子,与凤姐云雨一番,凤姐仍送他出来。到了床上,哎哟了一声,一睁眼,镜子从手里掉过来,仍是反面立着一个骷髅。贾瑞自觉汗津津的,底下已遗了一滩精。心中到底不足,又翻过正面来,只见凤姐还招手叫他,他又进去。如此三四次。到了这次,刚要出镜子来,只见两个人走来,拿铁锁把他套住,拉了就走。贾瑞叫道:“让我拿了镜子再走。”----只说了这句,就再不能说话了。
旁边伏侍贾瑞的众人,只见他先还拿着镜子照,落下来,仍睁开眼拾在手内,末后镜子落下来便不动了。众人上来看看,已没了气。身子底下冰凉渍湿一大滩精,这才忙着穿衣抬床。代儒夫妇哭的死去活来,大骂道士,“是何妖镜!若不早毁此物,遗害于世不小。”遂命架火来烧,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正哭着,只见那跛足道人从外面跑来,喊道:“谁毁‘风月鉴’,吾来救也!”说着,直入中堂,抢入手内,飘然去了。
贾瑞照风月宝鉴一事雪芹是借“跛足道人”来进行叙述的。这段故事情节包含着的深层哲理我们前边也说过,贾瑞眼里的真像是“风月宝鉴”正面的美丽幻相,其实这些反而是一种假像;贾瑞眼里的假像是“风月宝鉴”背面中的骷髅,实质上骷髅反过来是真像。贾瑞看不到自己已经病体沉重,还一味追求与凤姐儿的风月之事,最终导致他年岁很轻就离开了人世。他害怕看到自己心灵中的丑恶嘴脸,害怕真相像骷髅一样让他寝食难安,心肝刺痛,他最终选择了逃避现实的龟壳策略,沉静在与凤姐虚假的风月之事幻相之中,最终耽误了治病救己的最好时机,含着极大不甘离开了人世。这也是雪芹在以此提示我们血泪真相的恐怖至极,恐怖至极的血泪真相也是雪芹想要表达的隐藏语意。这里有一个怎样看待正反两方面真与假的哲理问题。很明显,这里的“风月宝鉴”对应着《风月宝鉴》这部书,也是对应着《红楼梦》文本中的“风月之事”。“骷髅”实质是指血淋淋的那段曹氏家族被抄家的过程。这距离雪芹创作《红楼梦》文本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因此,《红楼梦》文本的创作是在雪芹曹氏家族被抄家以后的很多年才开始的。这也是雪芹借“风月宝鉴”在进行“真事隐云”的一种手法。雪芹运用真与假包含的哲理创造出“风月宝鉴”正面是虚幻假象,而反面的“骷髅”却是血泪真相的表达模式,这只是雪芹创作手法中的一种,是有关《红楼梦》文本中血泪真相的一种创作手法,这也可见雪芹为此而花费的心血和心思。
第七次出现时,雪芹采用了实写。这次“双真”同时出现在《红楼梦》文本第二十五回中,书中写道:
众人举目看时,原来是一个癞头和尚与一个跛足道人。见那和尚是怎的模样:
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蓄宝光,
破衲芒鞋无住迹,腌臜更有满头疮。
那道人又是怎生模样:
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
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
贾政问道:“你道友二人在那庙里焚修。”那僧笑道:“长官不须多话。因闻得府上人口不利,故特来医治。”贾政道:“倒有两个人中邪,不知你们有何符水?”那道人笑道:“你家现有希世奇珍,如何还问我们有符水?”贾政听这话有意思,心中便动了,因说道:“小儿落草时虽带了一块宝玉下来,上面说能除邪祟,谁知竟不灵验。”那僧道:“长官你那里知道那物的妙用。只因他如今被声色货利所迷,故不灵验了。你今且取他出来,待我们持颂持颂,只怕就好了。”
贾政听说,便向宝玉项上取下那玉来递与他二人。那和尚接了过来,擎在掌上,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人世光阴,如此迅速,尘缘满日,若似弹指!可羡你当时的那段好处: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
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
可叹你今日这番经历:
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念毕,又摩弄一回,说了些疯话,递与贾政道:“此物已灵,不可亵渎,悬于卧室上槛,将他二人安在一室之内,除亲身妻母外,不可使阴人冲犯。三十三日之后,包管身安病退,复旧如初。”说着回头便走了。
贾宝玉、凤姐两人被赵姨娘以马道婆的魇魔之法谋害而性命垂危,贾府上下为此忙得焦头烂额,无计可施。这时“癞头和尚、跛足道人”同时出现,他们以巨大法力开启了“通灵宝玉”被尘世荣华富贵、粉渍脂痕蒙蔽的神奇功能,用以除去宝玉和凤姐身上的魇魔之法,从而解除了二人身上的危机。这里边包含着五层隐藏语意:一是“双真”的作为也验证了“通灵宝玉”背面的“一除邪祟”的功用。另外两次功用《红楼梦》文本前八十回再也没有说出来。二是“双真”实际上是暗指“真事隐云”。三是魇魔之法也暗含着满清封建王朝的一段历史,雪芹在此有借代之意。这我们就不细说了。四是我们从下面两点可以看出雪芹用“双真”第二次对应于《石头记》这部书:一点是“双真”的同时出现之中包含着“两头”之意,这也正对应着《石头记》这个书名。第二点是“通灵宝玉”其实没有变化,“双真”开启“通灵宝玉”的神奇功能,实际上就是开启了“石头”所隐含的神奇功能,“石头”隐含的神奇功能就是其中包含着的雪芹想要讲述的血泪真相。因此,“双真”就是在以此讲述《石头记》的内涵。五是“双真”除去了《红楼梦》文本中的“邪祟”而留下来的就只有最真的部分,也就是血淋淋的真相。“双真”除去了红尘荣华富贵蒙蔽在石头上的是是非非,留下来的自然就是血泪真相。
我们还要注意六点:一点是雪芹对“双真”出现的塑造是虚实结合的。“癞头和尚”一共出现了五次,其中的实写只出现在第一次和第七次之中,中间出现的三次全部都是虚写。而“跛足道人”出现的情况一共有四次,雪芹全部采用实写。这是两人之间的不同之处。雪芹这样虚写“癞头和尚”的中间部分,而实写他出现的开头和结尾部分,这也暗合了“癞头和尚”包含的“两头”之意。雪芹实写“跛足道人”则暗合了说得十分明白的《好了歌》歌名中的“好了”二字是出自这首歌的尾部。这种明白告诉我们红迷朋友的情况也与雪芹实写“跛足道人”是完全一致的。对于虚写“癞头和尚”,我们则认为雪芹还有隐藏语意想要表达,这也和虚写他是非常一致的。
第二点是“双真”对应的实质都是“真事隐云”,这也是《红楼梦》文本隐线中的第三条。雪芹用“双真”来达到血泪真相隐藏起来说之目的。
第三点是雪芹在运用“双真”来叙述血泪真相时,采用了打乱前后顺序,分分合合的方式来对应《红楼梦》文本的五个书名,也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对应其中五本书的不同内容。雪芹第一次是以“双真”开头来诉说《情僧录》,第二次是用“跛足道人”来对应《石头记》,第三、第四、第五次是以“癞头和尚”来分别对应《红楼梦》文本、《金陵十二钗》、《红楼梦》文本。第六次是用“跛足道人”来对应《风月宝鉴》。第七次是以“双真”来对应《石头记》。这七次对应是以打乱《红楼梦》文本第一回中四个书名及文本真名的前后顺序来逐一讲述的。这也反应了雪芹为隐藏血泪真相而创造的“李贺鬼才”的叙事方式。
第四点是雪芹为何要运用“真事隐云”这条隐线?并且这条隐线看似在展开故事情节,但却反回到了《红楼梦》文本的五个书名之中,与之形成相互对应的关系,雪芹为何要将故事情节指向这五个书名?雪芹在表述这种对应关系时,为何还要特意将前后次序打乱?这我们以前探讨过了。雪芹运用“真事隐云”这条隐线,自然是为了隐藏血泪真相,那如何隐藏?我们从这条隐线中看不出是如何隐藏的。这只能说明我们还未能看清楚这条隐线包含的真正内涵。
第五点是第三条隐线是否到此结束的问题,这一点我们不再分析。因为我们只看了无数遍《红楼梦》文本的前八十回,而根本看不进去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一拿起后四十回就觉得心里不是滋味,就好像有无数根锋芒锐利的钢针在扎我们的心一样,我们无法再看下去。因此这条隐线的分析也就到此结束。有兴趣的红迷朋友可以再去追寻。
六是雪芹这样写“双真”还包含着《红楼梦》文本解谜总纲的另外一部分。这一点我们将和宝黛爱情来一起进行分析说明。
值得指出的是《红楼梦》文本第六十六回中,冷二郎柳湘莲心伤尤三姐之死而被跏腿道士一句“闲话”说得剃去万丈烦恼丝,就此出家。这位“跏腿道人”是不是“跛足道人”?因《红楼梦》文本中没有说清楚,我们也就不做探讨了。
至此,《红楼梦》文本前八十回的这条隐线探寻结束。自然我们是挂一漏万来说的。《红楼梦》文本中还有几处虚写“双真”的情况,我们就不再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