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像中年人的头发,一不留神,就没了。
遥想回家时,行李箱空空的,就放了两件毛衣 ,两本书,还有一个化妆包,肩上背着小包 。同学看到,惊讶极了,问我:“你怎么就带这么点东西!”我瞅瞅她的大包小包,塞的满满的行李箱,得意地说:"嘿,要不是为了有点回家的仪式感,我连旅行箱都不想带呢!"是的,在我固有的印象中,远行归来的人儿,他应该打扮得光鲜亮丽 ,带着满满的收获和一腹的乡愁,走在熟悉的道路上,快要到家时,心里会有些许惶恐,些许近乡情怯……见着了家乡人,他会操着一口掺了点儿其他城市气息的家乡话,热情地和乡里人打招呼。虽不曾经历,但我总觉得,这才是回家正确的打开方式,这种想象中的仪式感,给回家添加了不同的意味。
后面几天,爸妈嘘寒问暖,看我眼神就像看着一棵黄在地里的小白菜,娇弱而乖巧,让人心疼。于是整天想着投喂我,恨不得我第二天就养得白白胖胖水灵灵的。
然而,回家就像是谈恋爱,过了黏腻期,就进入了平淡期。一觉醒来,爸妈都变了,家务开始分配,洗衣做饭洗碗开始轮着来(没有做菜,毕竟现在会做菜的孩子很少了),餐桌上出现什么,都由妈妈说了算,(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妈妈不挑食的原因,毕竟妈妈不喜欢吃的菜是不会出现在餐桌上的)以前的甜言蜜语不再有,一家人去看电影,看什么片儿不再是你的一言堂,大家开始投票,当然……你肯定是斗不过爸爸和他媳妇两个人。
距离能产生美,天天呆一块儿便是习惯性的相看两厌,于是,妈妈开始不满足与互不侵犯的原则,戴上了眼镜,开始挑刺儿了。你呆在家里不出门,她说你怎么那么宅 ,没有一点儿社交,又开始批评我们这一代人严重至极的手机依赖症,还有你的近视……当你开始约同学见面,四处去玩时,妈妈又嫌弃你浪的太欢——好不容易回家,都不怎么陪陪妈妈。于是,在妈妈有意无意的抱怨下,你开始陪妈妈逛街。每个妈妈应该都挺喜欢玩奇迹暖暖换装游戏吧,她会想着给你换上那些你平时根本不会碰的东西,比如说,大红色的羽绒服,小雏菊发卡,还有blingbling的书包……
终于,快开学了,随着日子越来越近,心里也越来越焦虑。不是不想念同学,只是这是我一直呆着的地方呀,婴儿离开了熟悉的子宫,会哇哇大哭,我们再次离开这个养大我的地方,心里又怎能没有波动呢?孩子出生时,带给妈妈撕心裂肺的疼痛。虽然一次次,爸爸妈妈经历了送孩子远去的别离,但每一次,还是会心疼担心。妈妈一遍又一遍给我收拾行李,吃的喝的玩的用的,保暖的好看的家乡的,还有医疗箱,感觉自己回的不是学校是前线。
越临近日子,妈妈越担心。每顿饭,吃得少了点 ,妈妈就会一直追问原因;打了个喷嚏,妈妈就以为自己感冒了。于是,受这氛围的影响,我开始早起,就为了能和爸妈多呆会儿,多说说话……
今天,终于要出发了,天上下起了小雨,爸爸带我去吃了好久没吃的狗肉粉,给我搂了一堆的零食,千叮咛万嘱咐我到地方了赶紧给他们打电话……我拉着塞得满满的俩行李箱,坐上了回家带高铁。